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现行人教版教材而言,总共有9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选编课丈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     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       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需“蛇缮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

1.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B.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C.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D.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驳   至多

B.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驳   至多

C.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判   至少

D.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判   至少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B.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C.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D.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上文“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无主语,因此,此处需要一个主语,由此可排除B、D两项;从下文可知讨论的内容具体到“存”与“废”,C项没有涉及,太过笼统,排除C。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①“无可厚非”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从语境来看,是无可指责之意,宜用“无可非议”。 ②“是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语段指出古文比例高,但没有否定现代文的意思,故用“厚古薄今”。 ③“批驳”意思为批评驳斥或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批判”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也表示评断、判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当然应用“批判”。 ④“至多”表示最大的限度,含有小于或等于的意味;“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最少。作者是说等于或多于两处,应用“至少”。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本题,从下文“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来看,后者指的是“师古而不泥古”,排除B、D;从文段的内容来看,“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说的是教师教授古文的态度,应用“教授”,排除A。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3)《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思①

陆游

雁阵横空送早寒,白头病叟住江干。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②野色宽。

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书生饿死寻常事,那得重弹贡禹冠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陆游因不得重用辞官闲居山阴期间。②霜稻登场:即晚稻收割后都堆到了晒场上。③贡禹冠:即贡禹弹冠。贡禹与王吉友善,汉元帝时,王吉被召任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写“秋”,境界苍凉,后两联写“思”,感情深沉。写景抒情,妙合无垠。

B.颈联写诗人惊觉与沦陷的国土阔别已久,无奈中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一个“惊”字,把对别离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C.诗歌借用贡禹弹冠的典故,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像贡禹那样重回官场为国效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郁闷和不得志的心境。

D.全诗首句入韵,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语言苍劲生动,彰显清旷淡远的诗歌风格,充满苍凉的人生感慨。

2.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瘦”和“宽”二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昌,杭州临安人。中和三年,刺史路审中临州,昌率兵拒,不得入,即自领州事。镇海节度使周宝不能制,因表为刺史。昌已破刘汉宏,兵益强,进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始还京师,昌取越民裴氏藏书献之,补秘书之亡,授兼诸道采访图籍使。

始,为治廉平,人颇安之。当是时,天下,贡输不入,独昌赋外献常参倍。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朝廷赖其入,故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视诏书讫,字偿一缣,归当制官。而小人意足,浸自侈大,托神以诡众。始立生祠,割香木为躯,内金玉纨素为肺府,冕而坐,妻媵侍别帐,百倡鼓吹于前,属兵列护门足。属州为土马献祠下,列牲牢祈请,或绐言土马若嘶且汗,皆受赏。昌自言:“有飨者,我必醉。”蝗集祠旁,使人捕沈镜湖,告曰:“不为灾。”客有言:“尝游吴隐之祠,止一偶人。”昌闻,怒曰:“我非吴隐之比!”支解客祠前。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有五千馀姓当族,昌曰:“能孝于我,贷而死。”皆曰:“诺。”昌厚养之,号感恩都,刻其臂为誓,亲族至号泣相别者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用人亦取胜者。

昌得郡王,咤曰:“朝廷负我,吾奉金帛不赀,何惜越王不吾与?吾当自取之!”下厌其虐,乃劝为帝。近县举狂畐请,昌令曰:“时至,我当应天顺人。”其属吴繇、秦昌裕、卢勤、朱瓒、董庠、李畅、薛辽与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皆赞之。昌益兵城四县自防。山阴老人伪献谣曰:“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昌喜,赐百嫌,免税征。

(选自《新唐书董昌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B.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C.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D.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汉武帝时始置,意在监察地方。

B.秘书,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汉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之秘书令、秘书丞。

C.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是用来纪念活人的,而常见的祠是用来纪念逝者的。

D.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不得封郡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昌认真尽责,并不是无功受禄。打败刘汉宏,兵力日益强大,升为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后来获得了越民裴氏所藏的书并献给唐僖宗,被补上秘书的缺位。

B.董昌对唐王朝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当藩镇割据时,天下的贡奉不入唐室,只有董昌坚持向朝廷大量进贡朝廷依赖他的供奉,授封他陇西郡王的爵位。

C.董昌小人得志,逐渐自高自大。假托神灵以欺骗众人,为自己立生祠,用香木雕刻自己的人像,摆上供品祈福请愿。

D.董昌野心膨胀,意欲称帝。向朝廷请求进封越王未果,得封郡王,却大为不满;属下及附近几县劝他称帝,他就说即帝位是应天顺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

(2)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远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猊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彼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 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 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每一处伤。

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 的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驚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抡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节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旧“西昌”舰驶离码头时“沉重”“满腹心事”,用拟人化的手法暗示了旧“西昌”舰将被作为试验品由新“西昌”舰击沉的结局。

B.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的腰部就会疼,这一情节看似极富传奇色彩,实际上从侧面 反映长年出征的海军将士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依附在战舰身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在望远镜里“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突出父亲作为一名老军人的那种刚强不屈的性格。

D.小说构思以小见大,一艘老旧的军舰,连接成一条记忆的河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海军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恢弘历程。

2.小说第三段是一段插叙,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为老舰长举行海葬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进。

D.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

C.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

D.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3.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