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要生长、要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要生长、要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然而,当人们大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本身仍在变化发展。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这2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韩愈时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王阳明时代的正统思想。所以,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争持与互动的辩证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中西文化关系或者说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稳健;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讲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守成没有开新不行,只有开新没有守成也不行。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若独奉一尊,拒斥新文化,必定自我拘滞、渐趋委顿。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能够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而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选入时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2000多年来不断变化,证明了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B.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互动,除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外表现得并不突出和激烈。

C.守成不仅守传统的东西,还包括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也是为了文化的发展。

D.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在内的新文化,避免自我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论述开新与守诚的辩证关系时,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生动鲜明。

C.文章列举开新者和守成者的不同类型,说明其会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产生影响。

D.文章末段化用习近平的话,对全文起到归纳收束的作用,是全文论证的落脚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在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B.对人们来讲,关注传统文化,就应关注它的变化性、生长性,但人们常常忽视这一点。

C.如何改造中华传统文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的实质。

D.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不利于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心的树立。

 

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据原文“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可知,“除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外表现得并不突出和激烈”这一说法,表述不严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B项,“比喻论证”错,应为“类比论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主客颠倒,“如何改造中华传统文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实质应该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束发戴冠常用“簪”来固定帽子;“笏”是大臣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常代指官员或官职。

B.古人把每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望”“朔”“晦”分别表示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的官员称为“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属“士”这一级。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狱中杂记》)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B.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C.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D.今臣亡国贱浮(《陈情表》)    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项羽之死》)

B.其竟以此而其生乎(《祭十二郎文》)    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滕王阁序》

C.一夫夜呼,者四应(《伶官传序》)    是以区区不能废(《陈情表》)

D.或命巾车,或孤舟(《归去来兮辞》)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敝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借以向全世界传递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表达热爱和平的决心的措施。

B.唐山师院以围绕紧抓住世界发展趋势,全面向先进大学看齐,建立高品质学科结构,树立精品高校意识为重点,艰苦创业。

C.十一月的唐山,已是秋去冬来,驱车行驶在环城高速公路上,两侧一望无际的林带依旧是层林尽染、秋色宜人。

D.一项针对美国青少年看屏幕习惯的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青少年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接近每天7个半小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