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唦——”,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

“抷(音wǎi)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哗哗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

“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庵赵庄人们劳作的内容和方式,展示了当地的生活秩序,体现出互帮互助、淳朴自然的民风。

B.作者写明子喊起打场号子,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明子嗓音的悠扬、婉转、动听。

C.当有流星从天上掉下来时,英子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她感到非常懊恼,她担心自己想的好事不能如愿。

D.“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体现了小英子对“受戒”的通俗理解和“了解”受戒后的轻松心情。

2.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对明海号子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3.本文是如何表现明海与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受戒》“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C 2.①大英子:脱口而出,只是纯客观地夸赞号子。②赵大娘:既有对号子的赞美,又有长辈对晚辈的怜爱。③小英子:既有对号子的赞赏,又有对人的喜爱,更有心上人受到别人夸赞的自豪感。 3.①通过生活场景。一起看场、抷荸荠、小英子送明子进城、去受戒等生活场景,为表现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的情感铺设背景。②细致入微心理描写。文中多次写到明子“心里痒痒”“心搞乱了”“无端端地心里很紧张”等内容,表现明子内心对小英子的朦胧情感。③人物对话。小英子与明子的关于“受戒”对话中,充满了对明子的关心。④细节描写。如“三步两步就赶到”,“低头薅起草来”的动作细节;小英子听到明子的歌声“非常骄傲”的神态细节等。 4.①诗意和谐的生活状态。文中所描绘栽秧、薅草、割稻等农业劳作活动,没有着意表现其艰辛,反而呈现出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②纯真而质朴的情感。小英子和明海的感情既有玩伴之间的纯真,又有情窦初开的羞涩和浪漫,清纯而美好。③率性和本真的人性。作者通过典型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场景和质朴的人物语言,展现着率性本真的人性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C项,“非常懊悔”错,应为“遗憾”。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心理的把握。作答时,首先浏览文段,找到相关的阅读区域,然后依据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各自人物的心理。 大英子听到明海的号子后,脱口而出:“真好听!”文中用一个简短的感叹句表明大英子只是纯客观地夸赞号子。赵大娘听到明海的号子后,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文中通过赵大娘侧起耳朵的细节,以及“这条嗓子”的感叹,表达了赵大娘对号子的赞美;“这孩子”三个字,又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怜爱。小英子姐姐和母亲对明海号子的赞美后,她“非常骄傲”,并且说“一十三省数第一!”,小英子的神情及语言既表达了她对号子的赞赏,又有对人的喜爱,更有心上人受到别人夸赞的自豪感。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情感的手法。小说中往往通过对话、心理、神态、肖像等传递两人之间的情感;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场景来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①小说主要通过生活场景来表达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小说中随处可见生活的场景,都为表现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的情感铺设背景,比如看场时,文中写到“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写他们一起抷荸荠时,文中写到“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当然,文中还有小英子送明子进城、去受戒等生活场景,这些场景读来亲切,也给小英子和明海朦胧的爱情铺设了背景。②细致入微心理描写。文中写英子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海则“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另外,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这些心理描写,都表现明海内心对小英子的朦胧情感。③人物对话。小英子得知明海要去“受戒”,她说“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不受戒不行吗?”这些问话都充满了对明子的关心。④细节描写。如在薅三遍草时,明海听到小英子的歌声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小英子听到明子的歌声“非常骄傲”的神态细节等,这些细节都表达了一种清纯朦胧的感情。 4.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就应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①作者用清新的文笔,描写了诗意和谐的生活状态。文中所描绘栽秧、薅草、割稻等农业劳作活动,没有着意表现其艰辛,文章第一段写村民互相帮助,并且因为活多,“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反而呈现出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②纯真而质朴的情感。在作者笔下,小和尚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小英子和明海的感情既有玩伴之间的纯真,又有情窦初开的羞涩和浪漫,清纯而美好。③率性和本真的人性。作者在小说里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作者通过典型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场景和质朴的人物语言,展现着率性本真的人性之美。所以说,《受戒》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牧以假设的手法告诫统治者如何做到长治久安,统治绵延千秋万代。

(2)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叹息故都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那些宫女的面容憔悴,是一种亡国之音。

(3)《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用自己飞行只能达到树的高度,有时或者还达不到,于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质疑大鹏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秋夕旅怀

罗邺

阶前月色与蛩声,阶上愁人坐复行。

秦谷入霜空有梦,越山无计可归耕。

穷途若遣长堪恸,华发无因肯晚生。

不似扁舟钓鱼者,免将心事算浮荣。

(注)①罗邺(825—?),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累举进士不第,无奈出塞赴职单于牙帐,本诗即写于此时。②蛩,蟋蟀。③秦谷,地名,代指京城。④越山,地名,指江浙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阶上月光,听到蟋蟀叫声,于是触景生情,难以入眠。

B.诗人空有报国之志,但是无法实现,因此萌生返乡种田的念头。

C.颈联写诗人想要排解忧愁,但悲伤更重,更何况自己白发丛生。

D.全诗将写景、叙事、议论相结合,全面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也。少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俊为长史。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从击铜马于清阳,进至蒲阳,拜强弩将军。与五校战于安次,俊下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余里,斩其渠帅而还。光武望而叹曰:“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五校引退入渔阳,所过虏掠。俊言于光武曰:“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光武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堡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收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及军还,光武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及即位,封俊为列侯。建武二年春,攻国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引击顿丘,降三城。其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言于帝曰:“非陈俊莫能定此郡。”于是拜俊泰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张步闻之,遣其将击俊,战于赢下,俊大破之,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余,稍攻下诸县,遂定泰山。五年,与建威大将军耿介共破张步。时琅邪未平,乃徙俊为琅邪太守,领将军如故。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八年,张步畔,还琅邪,俊追讨,斩之。帝美其功,诏俊专征青、徐。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数上书自请,愿奋击陇、蜀。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十三年,增邑,封祝阿侯。明年,征奉朝请。二十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蕲春侯。

(节选自《后汉书·陈俊列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不战而也                殄:消灭、歼灭

B.放散在野者,收取之        因:于是、就

C.攻下诸县,遂定泰山        稍:稍微、略微

D.子浮,徙封蕲春侯          嗣:承袭爵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B.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C.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D.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俊年少为吏,戎马一生。他先追随刘嘉,后经刘嘉引荐跟随刘秀,历任安集掾、强弩将军、强弩大将军等职,被封为祝阿侯,在奉朝请任上去世。

B.陈俊一心为主,智勇双全。安次一役,陈俊持短兵交战,击退敌军,斩其首领;陈俊又建议光武帝断绝敌粮源,结果敌人因无处掳掠而自行溃败。

C.陈俊屡建奇功,请命不已。他先后平定匡城、金门,攻占南武阳,后在泰山太守任上斩杀张步。因陇、蜀未平,他多次请命出征,皇帝没有同意。

D.陈俊声名远扬,深受爱戴。陈俊调任琅邪太守,一进入齐地界,盗贼就分散逃窜;到任后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治政措施深得民心,受到百姓称赞。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

(2)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要生长、要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然而,当人们大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本身仍在变化发展。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这2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韩愈时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王阳明时代的正统思想。所以,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争持与互动的辩证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中西文化关系或者说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稳健;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讲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守成没有开新不行,只有开新没有守成也不行。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若独奉一尊,拒斥新文化,必定自我拘滞、渐趋委顿。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能够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而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9日《人民日报》,选入时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2000多年来不断变化,证明了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B.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互动,除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外表现得并不突出和激烈。

C.守成不仅守传统的东西,还包括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也是为了文化的发展。

D.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在内的新文化,避免自我满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论述开新与守诚的辩证关系时,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生动鲜明。

C.文章列举开新者和守成者的不同类型,说明其会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产生影响。

D.文章末段化用习近平的话,对全文起到归纳收束的作用,是全文论证的落脚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在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B.对人们来讲,关注传统文化,就应关注它的变化性、生长性,但人们常常忽视这一点。

C.如何改造中华传统文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的实质。

D.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不利于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心的树立。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束发戴冠常用“簪”来固定帽子;“笏”是大臣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常代指官员或官职。

B.古人把每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望”“朔”“晦”分别表示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的官员称为“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属“士”这一级。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