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德中学拟开设学生进农场、工厂、社区参加社会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德中学拟开设学生进农场、工厂、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选修课。有人说,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尤其高二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期,不能分心。也有人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能力。还有人认为,既然是学校安排的课程,一定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问题。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参加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各位学生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参加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学校拟开设学生进农场、工厂、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选修课,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而我说,参加社会实践,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有人说,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尤其高二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期,不能分心。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中国自古就有“实践出真知”的说法,说明真正的知识要从实践中得来,如果只是一味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学课本知识,那么,即使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但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对社会也无很大益处。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要亲自到室外观测气侯,进行记录,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榻上记下当天的气温,由于不能亲自到户外测量,依据的是气象局的报告,所以在记录上注上“局报”二字。他毕生积累了40多本气象日记,这不仅是他探索我国气象规律的第一手素材,还是他取得成就的要基。试想,如果竺可桢只是一味坐在办公室中,他怎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宋诗人陆游在教他儿子写诗时说:“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另一处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话告诉人们要注意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能力须从实践中来。 《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高中阶段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个阶段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而且能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期待,父母期待我们都能有一个好的成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中;而我们更期待学校能够引导我们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让实践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有益工具。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类似于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题型。材料以“该不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情境,让考生根据不同人物身份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既考查考生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但考生也容易忽略写作任务要求,一不小心就写成了自己的看法,而不符合“学生、教师、家长”三种身份之一。同时,材料提供了三种看法供学生参考,具体的观点还是需要考生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 立意: 1.参加社会实践,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益 2.实践出真知 3.学与做 4.让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素材: 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 9~15 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儿工作可以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现实社会,克服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2.《东坡志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收藏家有一幅出于唐代大画家戴嵩之手的《斗牛图》,视若珍宝,时常取出炫耀观赏。有一次,一位农民看到了,在一旁窃笑;那人斥道:“你笑什么?你也懂画?!”农民说:“我虽然不懂画,牛可是看得多了。牛在打架时,力气用在角上,它的尾巴都搐进两腿之间。可这画上的牛,正斗得起劲,而它们的尾巴却都翘了起来。画错了,所以我觉得好笑!”——烈马飞奔,马尾高扬;两牛相斗,牛尾紧搐。如果违背了生活真实,不但显不出它们的神态,还会闹出笑话来。 3.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讯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游淮阴他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他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他听取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他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门……可以说司马迁因为青年时有了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能著出不朽的史书。 4.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脚印。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颗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十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5.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结构层次: 《参加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是一篇发言稿,第一段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参加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第二段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论证,以“实践出真知”来辅证自己的观点。三四两段以事例来进行论证,竺可桢每天到室外观测气侯、陆游教子两个事例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并且,文章引用《中学德育大纲》,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说明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总之,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最近,一项新设立的“勤劳奖学金”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炸开了锅”。100名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奖,每人获奖金500元。与其它奖学金不同,为了鼓励学生勤工助学,此奖项的设置以勤劳自立为标准,主要针对“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库内学生”,目的是在全体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偶尔的眼皮跳动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_______,不管哪只眼睛,都在提醒你,________。面肌痉挛通常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东方人因为头颅小,神经更易挤在一起,因此比西方人发病率更高。很多面肌痉挛的患者都有休息不足、长期疲劳、抽烟喝酒、焦虑烦躁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发或者加重面肌痉挛的症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唦——”,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

“抷(音wǎi)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哗哗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

“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庵赵庄人们劳作的内容和方式,展示了当地的生活秩序,体现出互帮互助、淳朴自然的民风。

B.作者写明子喊起打场号子,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明子嗓音的悠扬、婉转、动听。

C.当有流星从天上掉下来时,英子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她感到非常懊恼,她担心自己想的好事不能如愿。

D.“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体现了小英子对“受戒”的通俗理解和“了解”受戒后的轻松心情。

2.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对明海号子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3.本文是如何表现明海与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受戒》“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牧以假设的手法告诫统治者如何做到长治久安,统治绵延千秋万代。

(2)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叹息故都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那些宫女的面容憔悴,是一种亡国之音。

(3)《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用自己飞行只能达到树的高度,有时或者还达不到,于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质疑大鹏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秋夕旅怀

罗邺

阶前月色与蛩声,阶上愁人坐复行。

秦谷入霜空有梦,越山无计可归耕。

穷途若遣长堪恸,华发无因肯晚生。

不似扁舟钓鱼者,免将心事算浮荣。

(注)①罗邺(825—?),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累举进士不第,无奈出塞赴职单于牙帐,本诗即写于此时。②蛩,蟋蟀。③秦谷,地名,代指京城。④越山,地名,指江浙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阶上月光,听到蟋蟀叫声,于是触景生情,难以入眠。

B.诗人空有报国之志,但是无法实现,因此萌生返乡种田的念头。

C.颈联写诗人想要排解忧愁,但悲伤更重,更何况自己白发丛生。

D.全诗将写景、叙事、议论相结合,全面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