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春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革,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响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如果说,“意蕴开掘”更多地侧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建构,那么,“艺术超越”则比较偏向于形式品质的锻造。一部经典佳作的丰富意蕴,必须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富有魅力地呈现其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必须在表现手段和技巧上高招频出而引人入胜以至令人叹服。这一方面需要文艺家对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勤学苦练、裕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求文艺家匠心独运,以敏慧的艺术心灵不断摸索、尝试,发明、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反观现实,时代的疾速前行和生活的繁复多变,已使当今社会发展步入“行色匆匆”的快车道。市场法则的普及和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
环顾文坛,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庸品多于杰作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面对滚滚红尘和喧嚣闹市,自当清心明志、嘱望高远,从历代传世名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任凭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的从容和定力,潜心创作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佳作。
——(摘编自钱念孙《经典作品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是否涌现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才是其衡量标准。
B.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他要以自己的视角和思考,给人们对于社会人生新的感悟和启迪,他应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如果说“意蕴开掘”主要侧重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那么,“艺术超越”就是要找到具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的艺术形式。
D.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直接导致当今文坛上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等现象层出不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严谨。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来论述“意蕴开掘”这一概念。
C.文章从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两个方面论证了鲁迅小说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D.文章末段提及当今文坛存在的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家能够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那么经典佳作甚至伟大作品就会被锻造出来。
B.庸常文艺家和杰出文艺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和讲解,后者则能发现生活底蕴、创造人类精神财富。
C.鲁迅曾告诫小说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要看出故事一点意义就敷衍成篇,这与文中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的理念是相通的。
D.对于文艺家而言,实现艺术超越既要熟练掌握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又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喝彩可以解释为“大声叫好”。喝彩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喝彩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千古江山,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边的优雅
崔修建
踏着金黄的落叶,我沿着松花江大提徐徐而行。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深邃。
我要去采访一位耄耋之年的剪纸艺人。因为距约好的时间还早,我决定先在江畔走走。于是,我就惊喜地邂逅了那个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他。
一下子吸引住我目光的,是他手中挥舞的那支独特的大笔。这笔更像是随处可见的拖布,长杆的一头是粗糙的棕棉,那样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
然而,就是那样一把再寻常不过的拖布,被他了清水后,笔走龙蛇,上下翻飞,一会儿的工夫,江堤上便留下一串气势磅礴的行草,内容正是毛泽东名篇《七律・长征》
“好功夫啊!”我不禁赞叹起来。
“过奖了,不过是信手涂鸦而已。”他谦逊道,手却没有停下来。
“练很久了吧?”我指了指他那道劲有力的字。
“一年多了。以前身体没毛病的时候,整天忙着工作,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他淡然地回答。
“看你现在这身手,很健康啊!”看他很轻松地舞动着手中笔,谁能想象到他是一个病魔缠身的人呢?
“是的,我也感觉自己很健康。”他脸上泛着红润的光。
接下来的交谈却让我惊讶万分。他语气平淡地告诉我:他姓耿,今年刚刚50岁,去年查出患了胃癌,已切除了3/4的胃。上个月,又查出了胰腺癌,医生说已经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
我怔怔地看着老耿,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
“你是不是很奇怪,我都被死亡预约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练字?”他看出我的因惑,“我只读过五年书,这一辈子似乎都没有摆脱贫困,日子稍微好了一点点,又让癌症给缠住了。刚开始,我也抱怨命运不公,后来,也就坦然了。穷也罢,富也罢;好也罢,坏也罢,不都是过日子吗?我就决定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
“就这么简单?”我望着老耿那早已悟透人生的双眸。他点点头,继续书写,这回他写的是楷书,内容是《声律启蒙》。
看着他一笔一画,认真得像一个小学生。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很快便要被阳光抹去的字迹肃然起敬,仿佛那些匆匆逝去的水字,是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它们在无声地告诉我关于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在告别老耿去见剪纸艺人的路上,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水果摊的诗人。我在挑选水果的时候,他只顾握着一截铅笔头,在一个演草本上快速地涂抹着,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耐心地等他停了笔,我才好奇地问:“刚刚那么专注,在写什么呢?”
他有些腼腆地说:“写诗呢,突然来了灵感。”
“我可以拜读一下吗?”
“只是喜欢,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诗的本子递给我。
他写了不少呢,其中不乏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好诗句,比如,写向日葵的:你金光四溢的花环/将明媚地旋转整个夏日/像花中的女皇/威仪而典雅;写菠菜的:你内心深藏的铁/有着怎样摄人魂魄的光芒/在生命中多么不可或缺……读着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在那一刻全都被屏蔽了。
“真好!能够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句,真是一位叫人羡慕的诗人。”我敬佩地望着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水果摊主人,想他一定有着锦绣的心思。
“谢谢你的鼓励,我写诗只是不想让生活低到尘埃里。”他随口的一句表白,竟也是那样诗意盎然。
在剪纸老艺人素雅的小屋里,我从老人的口中得知,那个摆水果摊的中年人,妻子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已下岗多年,靠着摆水果摊供出了一个读北大的女儿。我又一阵惊愕,随后向他提到老耿。老人轻轻地道了一向:“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
是啊,仅仅在一天里,我便有幸遇见了三位拥有优雅生活的人。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常人的苦恼、窘迫与无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雅。
(选自《最美文》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老耿、水果摊主和剪纸艺人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耿虽淡然地说“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我们也能隐约地感受到他的自豪。
B.老耿叙述自己经历时,作者“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这反映了老耿坦然的心态。
C.水果推主的妻子患病,他也已下岗多年,有苦恼、窘迫、无奈,但心思锦绣,能够诗意地生活。
D.剪纸艺人已到耄耋之年,身居破陋小屋,条件艰苦,受到身边人物的影响努力优雅地生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耿认真的书写态度和他给我的人生启示,让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快干的字迹肃然起敬。
B.水果摊主之所以能供出读北大的女儿,是因为他能屏蔽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写出美丽的诗句。
C.水果摊主写的诗,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当我想看时,他表现出“犹豫”。
D.作者写要去采访剪纸艺人,却着重写了采访之前遇到的两个普通人,与标题中“身边”相照应。
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将秋日的江水比作陈年的油画,既写出秋江独特的美,也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粗糙的棕棉”“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等细节描写,为后文写老耿的字的气势磅礴与遒劲有力作铺垫。
C.老耿让作者“惊喜”的原因是他只读过五年书,只练了一年多书法,却用简单粗陋的工具,写出一手好行草。
D.“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些来自生活的精美诗句给作者带来的心灵震颤。
E.去采访剪纸艺人是行文线索,因约好的时间还早,作者先邂逅水果摊主,又遇见老耿,最后见到艺人,文章结构严谨。
4.文章标题是“身边的优雅”,剪纸艺人也说“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请结合文章以及身边实际,谈谈你对“身边的优雅”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家,许多人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及:比得上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韩愈批判的轻视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益圣,愚益愚”的关键所在。
B.家长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一致的,即都不择师学习,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C.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放在一起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恶劣风气。
D.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例,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