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①一树一树的绿浪,起伏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①一树一树的绿浪,起伏翻涌,向四野荡开,广衰的庆云平原像波澜壮阔的海洋。你慢慢向林子里走,开始惊讶了:这片束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儿童。而不论老少,枝干都疙疙瘩瘩,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使其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束树”,这时候束花开了,浓浓的清香飘洒在平原上。农人都舍了麦田,拿着刀或镰,来到束林。女人们也掺进来,因为不是泥里水里的脏活,她们一个个换上了好衣服,花花绿绿的。姑娘脖颈搭了彩色的纱巾,裙子款款地摆动;小媳妇手里牵着孩子,孩子们一见枣树就野了,爬树攀枝,疯跑打闹。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一边转动刀子,一边说笑,就是隔着几个枣趟儿也大声地对答。

②裹着束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地吹拂着,脸庞痒痒的、酥酥的,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惬意的时节。谁会注意刀刃上全是血泪一样的汁液?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肉体又添一道新伤?

③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憨厚,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这里赶。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束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整棵树被压矮,单看树姿都有点丑了。但你再看,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而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平原的天空映得红彤彤。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束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这亲密的接触让束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

④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我拐向一条僻静的林间小路,一个人细细品咂这跳跃着阳光的金斑的束儿的韵味,细细感受这平原喷涌的不竭的激情,让它荡涤我身上的沉沉幕气……

⑤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我好像对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它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但束树不怕盐碱,不怕干旱,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成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我家常年不断金丝小束,主要是煲粥吃,妻子在放束儿时总是把枣儿掰开,欣赏那亮晃晃的金丝——那是从它肉里抽出来的丝—我顶着一头风霜外出归来,热气腾腾、混合着甜味的饭香直扑面颊,让我每每感慨家里才最温馨。

⑥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我缩着身子下了车,眼前几乎什么都没有,庄稼收了,野芦苇、黄着菜棵都被埋在雪被下面,束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桩。但那黑色的枝枉纵横交错,如姣龙邀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特,坚硬,倔强,刚直,道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然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黑”与“白”又组成一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远。

⑦其中有一棵植于东晋的老束树,1680多岁,根部大半圈儿枯朽了,往上是一条条很深很深的裂缝和一个个巨大的树洞,树皮差不多被磨光,木理扭曲、搓拧成粗粗的草绳状,但是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老束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叫人难以忘怀。⑧老枣树以北二里许,有一条河,古称雨津河。唐宋时,黄河水夺雨津河入海,轰轰烈烈数百年。这插鼓般的涛声至今仍在枣林上空素回,旋进了它们的年轮……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芒种时节,农人都会为枣树开枷,这样便可阻止花期养分倒流,使其多结果实,树干上伤痕累累,正是每年开枷留下的印记。

B.郁达夫《故都的秋》里描写了淡绿微黄的枣,本文描写了红色的枣林,色彩的选取与作者想要营造的意境有关,前者清静,后者热烈。

C.文章第⑥段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而有气势地写出雪中枣林的道劲与傲然,又从动静两个角度描绘枣林,突出其力量美与意境美。

D.文章详细记述了“我”看枣林的情形,对枣林的描写远近结合、笔法多样,涉及不同季节的枣林,凸显了枣林的多重精神内涵,匠心独运。

2.文章有三处对人们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请分别找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标题为“一片枣林的召唤”,这片枣林给了“我”哪些精神的召唤?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C 2.①女人为枣树开枷,孩子欢闹的场景:通过对女人花衣服、纱巾、裙子等装扮的描写以及对女人与孩子行为动作的描写,营造出轻快热闹的气氛,表达出人们对枣林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②枣把式巡看及打枣的场景:通过对枣把式“三天两头”地“转悠”、“左瞅右瞧”、“急巴巴地找长杆”等动作描写,“眼睛眯着”“漾着得意”等神态描写,以及对枣子“倾斜而下”的场景的描写,营造出热烈、欢畅的气氛,表现了枣农丰收时节的喜悦、感激、爱护和作者对枣树的赞美之情。③妻子煲粥与我外出归来的场景:通过对妻子用金丝小枣精心煲粥和外出归来的我闻到伴着枣香的热腾腾的饭的细节描写,营造出温馨幸福的气氛,表达出对枣所带来的温馨生活的由衷感激。 3.①不怕磨难的隐忍、坚韧。枣树开枷时忍受伤痛,依然坚定迅速地成长;寒冬雪地中枝叶凋零,依然傲然倔强;盐碱地中不怕干旱,深深扎根。②喷涌不竭的生命激情。枣林成熟,壮丽无比;成熟的枣子倾斜而下,红雨阵阵,雷声隆隆,生命的热烈荡涤了“我”身上的暮气。③对人们的无私奉献。枣树自身忍受痛苦,却带来浓浓的清香,捧出甘甜的果实,带给人温馨与幸福。④雪中傲立的倔强与遒劲。冬天枣树只剩下裸露着黑色枝桠、孤寂地立在雪地上,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美与力量,这种倔强精神给“我”以震撼。⑤岁月沉淀出的安恬与智慧。1680多岁的老枣树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让“我”感受到其智慧、踏实,这种安恬与智慧唤起“我”对生命、生存的思考。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从动静两个角度描绘枣林”理解有误,原文说“它竟然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实际上,枣树枝桠未动,但其力量感让“我”觉得它们在动,是虚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并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有三处对人们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请分别找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然后确定筛选区域进行概括总结。既然是生活场景的描写,那么要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本题中有三处生活场景的描写,首先写到到了芒种时节,农人们拿了镰或刀来到束林,特别是穿着裙子、脖颈搭了彩色的纱巾的女人们,一边转动刀子为枣树开枷一边说笑,而孩子们在束林里爬树攀枝,疯跑打闹,写出了一派热闹的场面,营造了欢快热闹的气氛,这种热闹的场面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枣林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第二处场面描写的是秋天丰收时节,枣把式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巡视,通过对枣把式的动作描写以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道枣子从空中倾泻而下的场面,写出了枣农们丰收的喜悦之情,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通过“那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也写出了枣农们对枣树的爱护、感激之情。第三处场景描写为我顶着一头风霜外出归来看到妻子用金丝小枣煲粥的情景,热气腾腾、混合着甜味的饭香直扑面颊,让人感到家里的温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金丝小枣带来的温馨生活的感激之情,营造出温馨幸福的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形象,体会文章语言,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标题为‘一片枣林的召唤’,这片枣林给了‘我’哪些精神的召唤?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分析枣林和枣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人们哪些感悟。文中写道金丝小枣每年都得开枷,遭受“割腹”之痛,并且束树生长的土地并不肥沃,甚至有些贫瘠,但束树不怕干旱,不怕盐碱,他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冬天叶子落尽,枣树裸露的黑色枝桩依然傲然倔强。秋天枣树丰收的时候,“我”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红雨阵阵,雷声隆隆,壮丽无比。喷涌不竭的生命激情荡涤了“我”身上的暮气。束树被开枷、忍受“割腹”之痛后,空气里却裹挟着它浓浓的香气,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金丝小枣煲的粥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束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桩。但那黑色的枝枉纵横交错,坚硬,倔强,刚直,道劲,傲然。“我”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给“我”以震撼。老束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我能感觉到它包含了很多智慧,我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叫人难以忘怀,唤起“我”对生命、生存的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旅游消费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去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近1.5亿人次。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0.8亿人次,旅游收入2.7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和13.5%。假日旅游消费已成为新民俗,推动消费升级,刺激内需潜力释放,成为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链条上分布着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随着旅游产业升级和旅游消费潜力释放,旅游日益成为拉动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稳步上升,从2014年的10.39%提升至2018年的11.04%,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也从6.61万亿元提升至9.94万亿元,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8年我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为稳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在维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带动了不少具有生态资源寨赋的贫困地区脱贫摘帽。而且,旅游业本身也在转型升级,从观光游走向深度游,从大众化迈向定制化、差异化。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需求也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转变,“别样红”的旅游业连同我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摘编自《假日旅游“别样红”》,《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8月15日)

材料二: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参与感强、文化味浓的旅游新业态纷纷崛起。这些新业态,不断刷新人们的出游体验。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如今对旅游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更多体验感和参与感的沉漫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追捧。

在河北省第四届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观摩项目中,鹿泉工贸旅游创新区成为人们的“打卡”热点。在该区的君乐宝奶业小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开启了一场以牛奶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看一杯酸奶从收奶、配料、发酵、灌装到打包的生产全过程,深入了解酸奶的起源发展、科普知识,还能和奶牛来一场近距离互动。

动动手指,即可网上预约门票,然后刷脸入园参观,省去排队烦恼;扫描二维码,景点介绍在线播放,一边观景一边听讲,方便又有趣;景区高峰期有多少游客,通过大数据技术就能预判,有助于缓解节假日热门景点拥堵现象……这些智慧旅游新服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景区的“标配”,给游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在日前结束的第七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中,全市16区推出各类文化惠民举措,包括低票价惠民演出、文化消费补贴等,充分发挥其精准支持和激励引导作用,培育供给侧与需求端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

文化游、工业游、研学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大量涌现,得益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也受到游客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需求的驱动。一些地方陆续推出各种惠民政策,加快了旅游产业供给端升级,满足了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文旅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旅游市场正在焕发出新魅力。“每次旅游,我都会在景区买一些当地的特产送给亲戚朋友。但是,很多景区的特产缺乏特色,看上去大同小异。”家住上海的高先生旅游期间总爱“买买买”,可是一些景区里假冒伪劣的文旅产品让他失望。他说,提起文旅产品,往往就是手机壳、文化衫等随处可见的东西,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现象级产品”。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很快,但是和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相比,旅游业态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新业态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摘编自《沉浸式旅游带来新体验》,《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8年,我国旅游人次逐年稳步增长,与上一年相比,2018年增幅最小,2013年增幅最大,2014年、2015年、2016年增幅相当。

B.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旅游人次增速经历了逐渐加快、回落后趋于放缓、之后有所回升、最后明显下降的过程,总体走向趋于放缓。

C.2011—2018年,我国旅游人次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是2013年,其次是2017年,其他年份旅游人次增速比上一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D.2014—2017年,我国旅游人次增速维持在11%左右,旅游人次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即便是2014年,增速虽明显放缓,但旅游人次在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蕴藏着巨大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稳就业、增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积极意义。

B.我国旅游消费需求旺盛,这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升级在旅游业的具体体现,旅游消费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C.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旅游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旅游新业态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D.在旅游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新业态大量涌现,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和地方政府各种惠民政策的陆续推出。

3.要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春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革,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响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如果说,“意蕴开掘”更多地侧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建构,那么,“艺术超越”则比较偏向于形式品质的锻造。一部经典佳作的丰富意蕴,必须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富有魅力地呈现其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必须在表现手段和技巧上高招频出而引人入胜以至令人叹服。这一方面需要文艺家对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勤学苦练、裕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求文艺家匠心独运,以敏慧的艺术心灵不断摸索、尝试,发明、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反观现实,时代的疾速前行和生活的繁复多变,已使当今社会发展步入“行色匆匆”的快车道。市场法则的普及和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

环顾文坛,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庸品多于杰作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面对滚滚红尘和喧嚣闹市,自当清心明志、嘱望高远,从历代传世名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任凭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的从容和定力,潜心创作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佳作。

——(摘编自钱念孙《经典作品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是否涌现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才是其衡量标准。

B.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他要以自己的视角和思考,给人们对于社会人生新的感悟和启迪,他应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如果说“意蕴开掘”主要侧重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那么,“艺术超越”就是要找到具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的艺术形式。

D.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直接导致当今文坛上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等现象层出不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严谨。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来论述“意蕴开掘”这一概念。

C.文章从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两个方面论证了鲁迅小说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D.文章末段提及当今文坛存在的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家能够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那么经典佳作甚至伟大作品就会被锻造出来。

B.庸常文艺家和杰出文艺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和讲解,后者则能发现生活底蕴、创造人类精神财富。

C.鲁迅曾告诫小说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要看出故事一点意义就敷衍成篇,这与文中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的理念是相通的。

D.对于文艺家而言,实现艺术超越既要熟练掌握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又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喝彩可以解释为“大声叫好”。喝彩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喝彩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千古江山,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