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西游记》
钱之俊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钱钟书对《西游记》情有独钟。有一次,他主动对人说:“我不喜欢《红楼梦》。我也不喜欢《三国演义》。我喜欢《西游记》),喜欢《儒林外史》。”
(刘世德《回忆》)
他读《西游记》十几遍,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管锥编》中的引用就达50多处,他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书中妙语,平时看到什么有违原著意思的地方也会及时指摘。
上世纪50年代,他翻译《毛选》,发现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牛魔王肚里去了,觉得不对。他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未钻入牛魔王腹中”。胡乔木从全国各地调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查看,结果当然是钱钟书没有错。“毛主席得把原文修改两句。钟书虽然没有错,但也够‘狂’的。”
(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钱钟书自然也看了。栾责明说“钱老喜欢《西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看电视剧时,都是站在电视剧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然后,走到电视后面书桌落座,大笔一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文,为《西游记》鸣冤叫屈,匿名寄往上海。大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目光如炬,即时上报发表。”“一篇又一篇”,大概是作者想当然的推理。当然,小说传记家更具想象力:“(钱钟书)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又四处托人搞来录像带,再沉个云山雾罩。”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
(张建术《墨镜里的钱钟书》)
钱钟书给《新民晚报》是写过稿子,只是没有他们传说的这样玄乎。当年晩报编辑沈毓刚回忆,他们赠送了一份晚报给钱钟书,钱老重情义,除了给他们寄去几首诗,还寄去一篇看电视剧的观感。文章叫《也来“聒噪几句”》,发在《新民晚报》1988年3月18日“夜光杯”副刊,署名“中枢”,显然用的是名字谐音。一个令人疑惑的事是,钱钟书读《西游记》虽然次数多,但在手稿笔记中却很少见到。
《客安馆札记》在最后第800则,论及《西游》,而在庞大的《中文笔记》中却未见只言片语。陆灏曾询问过吴学昭,钱钟书是否另有关于《西游记》的笔记?吴说以前也曾问过杨绛,答曰:没有。他又问,钱钟书是否有一本写满批注的《西游记》?吴说:“杨先生去世后,卧室书柜所收藏两位先生经常翻阅的古典书籍(包括钱先生最喜欢的《西游记》和很不喜欢的《浮生六记》),遗物清理小组同志在遵杨先生遗嘱交付清华收藏以前,逐页翻阅过,亦未见有批注。“(安迪《“好记性”与“烂笔头”》)钱钟书曾对栾贵明说:“我记笔记在先,一写下来,就不会用脑子记了。”也就是说,凡是自己牢牢记在脑子里的,就不会再写笔记了。“如此看来,钱先生是真喜欢《西游记》,《管锥编》中50多处引用的内容,全部是记在脑子里的。”
(《“好记性”与“烂笔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表示,他不喜欢《红楼梦》,却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使他的同事觉得有必要研究《西游记》对钱钟书的影响。
B.《管锥编》中对《西游记》的引用有50多处,钱钟书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西游记》中的用语,说明他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
C.栾贵明说钱钟书观看《西游记》时,都是站在电视机前,还经常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说明他爱电视剧胜过了原著。
D.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钱先生又托人搞了录像带来看,还没过足瘾,就写几篇短评。其实,这些只不过是小说传记家的想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毛泽东选集》时,钱钟书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没有钻进牛魔王腹中”,虽然体现了他的“狂”劲,更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B.不论是报刊编辑,还是传记作家,他们都热衷于表现钱钟书的日常生活,这从侧面反映先生在当时社会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传奇色彩。
C.钱钟书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短文《也来“聒噪几句”》,既表现了先生重情重义的一面,也表现了先生积极主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D.在钱钟书数量庞大的手稿中,竟然没有发现过他对《西游记》只言片语的评论或记录,恰恰说明他把真正喜欢的东西都牢记在脑子里了。
3.结合材料,概括钱钟书喜欢《西游记》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以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杨慎《升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亦籍此诗彰显出来。
明人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深刻影响清人的唐诗评选,沈德潜《说诗晬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秒,……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诗学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后是否第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可解”的疑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懂了这首唐诗。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前人留下的文学经典,仍然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贞起初不信服李攀龙关于《出塞行》(其一)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一番体悟后才认同。
B.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因此奉该诗为“神品”难以服人。
C.沈德潜梳理了“秦时明月”的争议,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体现了兼容并蓄的诗评态度。
D.历代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的意义不在于谁是第一,而是在于解开“不可解”的疑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杨慎“此诗可入神品”和李攀龙的“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开篇,引起下文。
B.钟惺引《三百篇》及《十九首》的例子,意在质疑“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C.论证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历代诗评者对“秦时明月的分析和论证。
D.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秦时明月”的奥妙,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七绝《出塞》(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B.因为早期没人看出“秦时明月”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所以得出“无解,不可解”之语。
C.清人沈德潜的观点和前人不同,沈德潜对“秦时明月”诗句的评价最准确、最全面,是集大成者。
D.唐人“七绝第一”争议的意义在于如何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并进一步发掘前人文学经典的奥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米兰・昆德拉认为,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进大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得感受生活。
材料二:
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遇巨大風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使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装满水负重的船在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領下安全返航。
材料三:
华为自2018年1月份以来却接连遭受了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许多不公平对待,任正非表示,华为今天碰到的问题,在十多年前就有预计,公司已经准备了十几年,并不是完全仓促、没有准备地来应对这个局面。眼前的困境会让华为更要坚持走创新之路,突围而出。华为从未在世界上这么有名,应为这次广告宣传付钱。
面对今天的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高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表达感谢的信件,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大家,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拨冗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谨代表本社向您表达诚挚的感谢,希望您不吝赐教。
此致
敬祝编安!
王 哲
2019年5月10日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浩如烟海 诠释 支离破碎 标本
B.汗牛充栋 诠释 分崩离析 标本
C.浩如烟海 解释 支离破碎 范本
D.汗牛充栋 解释 分崩离析 范本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有三至四成
B.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C.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学生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
D.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者心灵上的抚慰。
C.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D.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正确的一项( )
A.巴金的《家》是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情节线索的,小说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B.《家》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典型,做了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包括参加学生运动,逃婚,以及最终从家中出走等。
C.《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如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爱斯梅拉达的钟情与弗罗洛的轻薄,都形成极为明显的对比。
D.《巴黎圣母院》的全名是《巴黎圣母院—1482年》,1831年出版。这是一部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是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