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 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 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各得其所安然自得” 的状态。

B. 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 “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 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2.写鸟就是写人。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3.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己的三种表现。

 

1.A 2.(1)都被囚禁。鸟误入房被囚于房内,我大学毕业却被不如意的工作囚于粮站、不如意的生活囚于困境。(2)都在努力挣扎。鸟努力找出路想逃离囚房,“我”为不如意的人生苦苦挣扎,都“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3)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3.(1)认识不到位。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2)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人是“懒洋洋的”,业余时间闲逛、闲看,没有深入思考研究工作,(3)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明知道路所在, 却不敢迈出步子”。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错误,由第二段可知,没有描写“人”,只描写了“事物”。故选A。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文章,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可知,鸟和我都被囚禁。有原文“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和“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可知鸟和我都在努力挣扎。由原文“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鸟和我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 3.本题考查了概括散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确定概括的范围,归纳概括题有的筛选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一般而言,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以免遗漏作者补充的相关信息。最后注意整合方法,在概括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由原文“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可归纳出我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认识不到位。由原文“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可归纳出我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由原文“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可归纳出我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篇名句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的文学作品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陶渊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道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             危:端正

B.者如斯             逝:往

C.一世之雄也         固:原来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2.对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何为其

②苏子愀

③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我之死,有子存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核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4.作者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诗,主要想说明的是(    )

A.明月当空,星辰稀疏,乌鸦和喜鹊都不见了,这是对当时环境的具体描绘,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环境。

B.写明月其实是在写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说明自己心境纯洁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怀坦荡。

C.诗的作者一生求贤若渴,“明月”即“贤才”,“贤才”若当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乌鸦、喜鹊则似贤才择主,犹豫再三而选择良枝。作者从客的悲凉,抒写自己的达观。

D.乌鹊南飞表现的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东西未得到,故伤感痛苦。这种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让人读之心神俱悲,难以掩卷。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被新党污蔑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之后,他再次被贬。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⑤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⑤

6.翻译下面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完成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至(全,都) B.茂林竹(整治)

C.列坐其(旁边) D.可乐也(实在)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B.足以畅叙幽情(副词,用来)

C.俯察品类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所以游目骋怀(连词,因此)

3.下列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毕至

A.左右 B.引以为流觞 C.咸集 D.一咏

4.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B.箱帘六七十 C.偭规矩而改错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5.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          失其所,不知

B.及其所既倦        足以极视听

C.九死其犹未悔      体解吾犹未变兮

D.向之欣            或因寄

6.翻译下面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不是傍晚,而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B.“风骚”中的“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作品《楚辞》中的《离骚》篇。后来,“风骚”并称,泛指文学。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搭建的屋舍。亦作“庐墓”。

D.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者,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