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踯躇(chú) 霓裳(cháng) 仙袂(mèi) 弃掷逦(lí)迤
B.花钿(diàn) 麾(huī)下 剽(biāo)掠 锱铢(zī zhū)必较
C.钗擘(bò) 肯綮(qìng) 溯(sù)流 妃嫔媵嫱(yìng qiáng)
D.缭缩(lǎo) 披靡(mí) 健啖(dàn) 金块珠铄(lì)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世俗中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阿房宫依山势而修建的走势,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和《书愤》中都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一事,分别是《蜀相》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书愤》的“________________ ”。
(4)《水调歌头》中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生动形象地描写战斗场面的激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怀,展现出作者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7)《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了民风的淳朴可爱。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 ,__________”抒写出傍晚时分,飘零在外的游子内心的悲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蕴含深厚情感,并以“今日飘蓬”暗透作者所抒感慨,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种提示。
B.颔联是托寓的重笔,“词客”指陈琳,“识”有真正了解之意,“霸才”是诗人自指。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C.颈联写墓前实景。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遥对黯淡的暮云。
D.尾联写文章无用,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2.《唐诗隽》说此诗“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流露了哪些“伤心语”,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许浑,晚唐时期诗人,长于律体,其咏史怀古诗成就突出。②《诗经·王风·黍离》小序中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遍地禾黍,感伤王都颠覆,故作此诗。③《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④《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下面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陈朝却已末日来临,隋军直逼景阳宫,金陵由盛转衰。
B.前两联首先追述前朝历史,然后补写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中蕴含的历史教训。
C.本诗中间两联既直观描述,又委婉倾诉。现实与传说并存,形象丰富多彩,气氛神秘莫测。
D.除了抒发金陵繁华一去不返的慨叹,诗人还在尾联展现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2.本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怀古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淫祠数百区 淫:奢侈
B.日夜部勒 勒:部署
C.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D.贷而流之 贷:宽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也可以指官吏到职办公。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下车”。
D.乘传: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传,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可指官府载人的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公弼宽严有度,不计前嫌。官吏曾腆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还更改陈公弼的判决。罪行被发现后,他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告诫并宽赦了他。
B.陈公弼治乱有方,声威赫赫。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终于保得地方安宁。
C.陈公弼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将其免职。陈公弼认为他无罪,王正民后被朝廷派到鄂州。
D.陈公弼执法严明,为民除害。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是因为他很看重年轻人在创新创业中的胆量,但有人由此推演出了极端的“读书无用”论。
B.网红们不屑读书,认为无用,是因为他们不通过读书就可以获得成功;但读书对“你”来说很重要,因为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巧妙又有道理,他运用形象的说理,证明读过的一些书会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个别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地方就出过大学生。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表达辩证得体,既肯定并阐明了“读书无用论”存在的合理性,又进而从读大学的角度论说了青年人读书的重要性。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读书无用论”流传开来的原因,也极其充分地阐述了读书的意义。
C.材料三议论了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其经验借鉴性和教育警示性。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了报道,从不同论说角度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分条提出解决“读书无用论”问题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