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寄 钱 白旭初 秋风把山村的树叶吹得由绿变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寄 钱

白旭初

秋风把山村的树叶吹得由绿变黄,人们裸露的臂膀早已被衣衫遮盖了起来。成刚在老家办完父亲的丧事,脸上的乌云一直没有散去。父亲那熟悉的音容笑貌时时萦回在眼前,嗓子眼里好像被一个铅块堵得严严实实,无论怎么除也除不去。

眼看着丧假就要期满,成刚只好清理好父亲的遗物,动员母亲随他一同去省城生活。母亲表情木然,苦笑着执意不肯:“乡下多么清静,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习惯了,城里太吵,你回去上班吧,我能照管好自己的。”成刚心里明白,母亲不是不习惯城市的吵闹环境,而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

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您暂时在老家住住也可以,以后我再来接你。以前父亲健在,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往后,您就不要下地劳动了,我每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按照当时的物价,每月200元生活费,也是足够的。母亲说:“咱们有菜园,养着三五只鸡鸭,粮食不用买,100元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多,还是多给孙子宝强买点营养品吧。”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逐年增多,留在家里的老人时时盼望着远方亲人的信息,因此,每当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次乡邮员一进村,总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

这一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浇水,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母亲匆忙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从省城寄来的。邻居张大妈是留守村民中识字最多的一位,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乖乖,2400元哩!”人们闻声都聚拢过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珍宝似地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信只有几行:“儿啊,你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呢?你在城里用钱的事项多,宝强需要增加营养,还要交学费,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以后不要多寄了。我在家一切都好,你不要挂念。”

成刚回信说:“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您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影响您的生活。我工资不低,每个月寄200元并不多,我还想多寄点呢。如果用不完,您就放在手里,万一遇上急事,也好应付一下。”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有短短几句话:“儿啊,孙子宝强又长高了吧,我昨天晚上梦到他了。这次写信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以后寄钱,一个月寄一次吧,隔上一月两月,就把宝强的照片寄张来我看看。”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特别紧而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计划不能如期实现。他本想按照母亲的要求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工作忙忘了寄钱,只好又一次性给母亲汇去2400元,宝强照片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二十多天后,成刚正在办公室审核图纸,忽然收到一张22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成刚先是十分吃惊,继而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天,成刚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另一封来信。母亲在信上嘱咐道:“儿啊,以后寄钱,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我一年半载不需要钱啊!”

正值春日周末的一个上午,成刚在超市门口遇到了一位刚从老家来省城找着打工的老乡,成刚帮他找好了工作后,招待老乡到快餐店里吃饭,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老乡说:“你母亲身体很好,一天到晚,不是在菜园里侍弄那几畦子菜,就是在你父亲的坟前转悠,虽然有些孤单,但很充实。尤其是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日一样快乐。每次收到你的汇款,她都要高兴好几天哩!”成刚听着听着,不禁泪流满面。他终于明白,母亲之所以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的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孙身上。

春风吹得更加起劲,大地的绿意更浓了,成刚在小区的草坪上选好了角度,举着照相机,对着宝强一个劲地按动快门。

(原文有很大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把山村的树叶吹得由绿变黄,人们裸露的臂膀早已被衣衫遮盖了起来”两句环境描写,交代了时令特征,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B.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2400元钱,大妈大婶们看到汇款单后一脸的钦羡,母亲觉得儿子给自己长了脸,因此高兴得睡不着觉。

C.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每个月寄200元生活费,母亲却说乡下开销不大,只要求寄100元,这段描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节俭和宽广胸怀。

D.小说结尾描写成刚在小区的草坪上沐浴着春风举着照相机对着宝强一个劲地按动快门拍摄,意在表现成刚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2.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对于母亲“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的要求人们然否不一,你是否赞同母亲的这一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 2.示例:①勤俭朴实。她对物质要求很低,生活费要求减到每月100元。②坚强执着。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在乡下默默生活,一天到晚,不是在菜园里侍弄那几畦子菜,就是在父亲的坟前转悠,生活很充实。③乐观慈爱。她的心不在钱上,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儿孙身上。 3.示例:(1)赞同母亲的要求。①母亲身体健康,一个人留守家乡,面对的尴尬不是缺少金钱,而是父亲去世后的孤单和对儿孙的牵挂。儿子每次寄钱来,她都能享受一次快乐。如果每年寄一次钱,她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快乐,而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她每年能享受12次快乐。②虽然按月寄钱要多开支一些邮寄费用,但总体来看,这种开支与母亲获得的快乐比,还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赞同母亲的要求。 (2)不赞同母亲的要求。其理由如下:①浪费大量无效时间,不利于支持儿子集中精力干好工作。儿子工作忙碌,每月寄一次钱,势必占用一些时间与精力,从时间利用看,每月寄一次钱不妥。②浪费邮寄费。每次寄钱都要产生一些邮寄费,每月寄一次钱,造成经济上的浪费。③与常理相悖。母亲爱儿孙,就要顺其自然,不要对儿孙提一些违反习惯做法的要求。儿子工作忙,寄钱方法和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机械地每月邮寄一次,就显得有些刻板,人为地制造不和谐因素。所以,我不赞同母亲的要求。 【解析】 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2400元钱……因此高兴得睡不着觉”分析有误。让母亲高兴的是儿子对她的记挂和孝顺,而不是觉得儿子在众人面前给自己长了脸。 C项,“突出了母亲生活的节俭和宽广胸怀”分析有误。这里意在体现母亲的慈爱。 D项,“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分析有误。成刚在这里照相,目的是及时把宝强的照片寄给母亲,让母亲高兴。 故选A。 2.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成刚说每个月给母亲寄200元,但母亲说“咱们有菜园,养着三五只鸡鸭,粮食不用买,100元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多”,她平时在家也喜欢侍弄菜园,表明母亲是一个勤俭朴实的人,她对物质要求极低。成刚父亲去世后,她拒绝去省城和儿子生活,坚持一个人住在乡下,平时要么是侍弄菜园子,要么去父亲的坟地转,表明母亲很坚强。儿子工作忙,怕忘了寄钱,所以一次性地寄给母亲2400元,但母亲一再强调自己不需要这么多钱,用不着,她总对儿子说,留着给孙子多买营养品,成刚后来明白“母亲之所以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的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孙身上。”可知,母亲很慈爱,疼爱孙子。将一次性寄来的钱又退回去,为了每次收到儿子寄钱来时的快乐,也能表明母亲虽然孤单,但很乐观。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对母亲“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这一要求是否赞同。如果赞同,则可以从认可母亲行为的角度分析,母亲要求按月寄钱,她并不缺钱,邻居说“,你母亲像过节日一样快乐。每次收到你的汇款,她都要高兴好几天哩!”因为每次收到儿子钱,母亲都很开心,她都能感受到儿子对她的关心,一年寄十二次,就能享受十二次快乐。并且母亲对儿子说她想孙子,想看看孙子的照片,她又不去省城,所以嘱咐儿子每次寄钱时要寄一张孙子的照片,一年寄一次钱只能寄来一张孙子的照片,如果寄十二次钱,就能寄十二次孙子的照片了。如果不赞同母亲的行为,则从常理的角度,从儿子的角度分析,一则儿子平时工作忙,寄一次省时间,寄十二次会多分散儿子的精力。二则每寄一次钱就要交一次邮费,寄十二次会浪费邮费。再者,儿子说了工作忙,所以一次性寄来了。常理情况下,母亲爱儿子,就不会强行要儿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既费钱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不赞同母亲的想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D.《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若想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讲,首先强调的是“爱国”;其次是“敬业、诚信、友善”。

在中国古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爱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爱国。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你,对爱国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从“敬业、诚信、友善”中任选出一个或者两个核心词,就其与爱国的关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机构关于青少年近视情况的一组调查,请结合条形图得出一个差异性结论(不超过15个字),结合扇形图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不超过10个字),并就中学生近视的情况提出一条有针对性的建议(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六种实用文体的部分摘录,其中五则材料的文字中各有一处不当,请结合语境,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本人毕业于东方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长期担任学生会干部,多次得到奖学金,希望得到贵校垂青,本人将静候回复。(自荐书)

(2)本人因家父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国家助学金,望批准。(申请书)

(3)尊敬的家长,为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兹定于本周六下午2:30在本班教室(求知楼205室)召开家长会,过期不候。(通知)

(4)我住院期间,承蒙各位同窗垂念,病愈后又有劳各位前来探望。在此深表谢意!(答谢词)

(5)经过紧张的前期筹备,我校广播站“追梦人生”栏目今天开播了!我们将和莘莘学子一起谈理想,话人生,追梦圆梦,不负青春!(广播稿)

(6)因扩大业务需要,本店诚聘以下人员:大堂经理1名,前台接待1名,收银员1名。一经录用,待遇从优。详情请进店咨询。(招聘广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播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幕: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地球因木星引力而获救。这种为人类命运_________的英雄精神,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它击中了人们的心灵,更传承着千百年来________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________。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的通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也承载着一代代人________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国家大事,唯赏与罚”。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价值正在于,(        ),召唤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空间站主控室携带数十万吨燃料撞向木星,使地球因摆脱木星而被救。

B.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地球摆脱了木星引力而获救。

C.中国航天员刘培强携带数十万吨燃料驾驶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被救。

D.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以“礼”正国,以励率民

B.以“礼”正国,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以励率民,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

C.以“礼”正国,以励率民,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

D.以励率民,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以“礼”正国,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义凛然    代代相传    继往开来    励精图治

B.慷慨以赴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筚路蓝缕

C.大义凛然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励精图治

D.慷慨以赴    代代相传    继往开来    筚路蓝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