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表,对表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前五个月进出口总值超...

阅读下表,对表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前五个月进出口总值超出往年同期的水平。

B.近七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

C.我国2019年全年进出口总值有望达近几年最高值。

D.相比过去几年,我国近三年的进出口总值增速较快。

 

B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有如下步骤:首先仔细浏览图表,对其中的细节元素,诸如文字、数字及其单位、横纵坐标等要了然于胸;然后,结合选项去比较,去筛选。本题是“2013-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在1-5月份同比的增长示意图。B项,“近七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的表述中“一直缓慢上升”的说法错误,从示意图看出:2015年的“10.43”较之于2014的“12.04”显然是在下滑。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下列选项中对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金按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樱桃桑椹与葛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A.上元节        清明节        七夕          端午节

B.除夕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C.上元节        重阳节        七夕          端午节

D.除夕          清明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的也是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主题。

⑵人生即使失意,也不要过于在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要自信,就像《将进酒》中李白所说“____________”我们会“东山再起”。

⑶为“恢复汉室”,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最终失败,壮志未酬,病逝五丈原,后人常引用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壮志未酬之深沉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荆南人,王维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自己的朋友送行的场景。

B.“拂荆扉”实写好友乘舟上路,不久后便回到家里,叩开自家的木门。

C.尾联诗人认为,好友的落第只是偶然失败,不要感伤于知音的稀少。

D.这是一首送别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

2.本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糯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日:“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更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2.下列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乾隆。按惯例,一位君主只能颁行一个年号。

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科即指乾隆戊午年科举。

D.四六体,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家境虽贫,但读书自学,终有所成。祖、父辈都因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枚应试上榜,为官处事尽职,有所成就。

B.袁枚虽有才学,但仕途最终得不到升迁。他后来就拒官绝仕,一心治学,足迹踏遍东南,山水之色,在其诗文中尽显无遗。

C.袁枚创作“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他写诗歌有个性思考,同时也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此独具特色而被纷纷效仿。

D.姚鼐追忆袁枚,基于事实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作者与袁枚长期同住江宁,并互有交往,当是知之颇深,文章内容可信度也较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