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国网站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人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为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精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C.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就一定能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D.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C.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开始“走出去”。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就是因为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文化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D.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1.C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2段“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故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B项,“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在文中无依据,是无中生有。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原文第1段“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B项,“就是”说法错误,原文第2段“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D项,“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以偏概全,原文第3段“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上万事万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花由开放到凋零,人由少年到老去;生活越来越丰富,生命越来越精彩……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80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表,对表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前五个月进出口总值超出往年同期的水平。

B.近七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

C.我国2019年全年进出口总值有望达近几年最高值。

D.相比过去几年,我国近三年的进出口总值增速较快。

 

查看答案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下列选项中对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金按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樱桃桑椹与葛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A.上元节        清明节        七夕          端午节

B.除夕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C.上元节        重阳节        七夕          端午节

D.除夕          清明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