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4.联系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B.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C.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D.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1.下列各组中,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不琢(雕琢) B.人之性(本性)
C.因物则迁(变化) D.可不念哉(念叨)
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与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晏殊《题都城南庄》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D.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
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初用来称呼汉族。
②这种称呼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高度一致的根本利益。
③在我国,“中华民族”大约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民族称谓。
④在不同的场合,为了语言表达的方便,常常作同义词使用。
⑤但很快就用来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⑥因而与“中国各族人民”有相同的含义。
A.③①⑤②⑥④ B.②①⑤③④⑥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⑥④②⑤①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山啊,水啊,草啊,树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B.“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他环视会场之后说。
C.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到底是他的夫人。
D.可真是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下列各项中,对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
A.明喻,因为句中的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理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