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这种物资交流会没有不请剧团来演戏的。可怜的石圪节连块平坦的戏场也找不到,就在街东头一个小山湾的土坡上,用帆布搭了个临时戏台。另一面土坡说是观众席。这倒也好!人们①________,像城里那些讲究的剧院一样,座位依次升高,谁也挡不住谁的视线。剧团是公社徐治功主任从县上请来的,其中②_______,大大超过了当时中国的电影名星陈冲和刘晓庆。许多人③_______,主要是转悠着吃点什么,买点什么。戏场外围的坡坡呱呱上,到处都是卖吃食和各种货物的人。这些摊贩吆喝声四起,像是专门和县剧团唱对台戏。(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学生迷信权威、思维定势。虽然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要么就会产生副作用。这种副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不分析其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过分强调其系统、严谨和已有的贡献,又以灌输的方式要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结论,让学生唯基础是从,全盘接受,________,大脑几乎被条条框框框死了,被严谨的系统统死了,不利于创新。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二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将该学科、专业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________、简明扼要、________地讲深讲活,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但现在将加强基础简单化为仅仅是读书数量越多越好,并持久化为( ),使学生疲于奔命、兴趣索然。致使年级越高兴趣越少,不要说发现、培养、强化兴趣,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泯灭了。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________地强调所谓基础扎实,没完没了地打基础,还有多少注意力去瞄准创新?一般认为,正确、必要的基础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但从认识提高的整个过程来看,它必然随着科学文俗、社会经济以及人们自身需要,逐渐新陈代谢、除旧布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唯命是从 兼容并包 言简意赅 不遗余力
B.盲目崇拜 融会贯通 言简意赅 深信不疑
C.唯命是从 兼容并包 引人入胜 不遗余力
D.盲目崇拜 融会贯通 引人入胜 深信不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时期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
B.书山书海书世界连篇累牍
C.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各科训练
D.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不讲究就会产生副作用。
B.虽然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不讲究适度就会产生副作用。
C.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否则就会产生副作用。
D.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不讲究就会产生副作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
(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将将领荒淫骄逸、纵情声色与军前战士被围关山、拼死战斗对比,写出了唐军官兵的苦乐不均,这也是失利原因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注,凭轩涕泗流。
注:关山北,北方边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登楼抒怀之作,诗人登上神往己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想到个人之悲和国事之伤,感慨万千。
B.从写景的境界来看,颔联虽然广阔宏大,但不如孟浩然咏叹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高远。
C.“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D.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请分析颔联所写之景和颈联、尾联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源字昆绳,世为直隶宛平人。父某,明锦衣卫指挥。明亡,流转江、淮,寓高邮。源少从其父,喜任侠言兵。少长,从宁都魏叔子学古文。性豪迈不可羁束,于并世人视之蔑如也,虽古人亦然。所心慕独汉诸葛武侯、明王文成。于文章,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笑曰:“是尚需学而能乎?”因就有司求试,举京兆第四人。曰:“吾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源以贫无资不能不托迹诸公间,而常以自鄙,未肯降辞色。或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中有所忌讳,诸公用此阳休貌之而阴摈焉。源虽好气,与世参商,然内行笃修,其兄死,旬岁中貌若非人。以余所见,居兄弟之丧,颜色称其情者,独源与山阳刘永祯两人而已。其于人果有善,未尝不降心。晚年与蠡县李塨游,大悦之。遂与师事博野颜习斋学《礼》,终日正衣冠,对仆隶必肃恭。然自负经世之略益坚,每曰:“吾所学乃今始可见之行事,非虚言也。”
始源慨不快意,五十后葬其亲,遂弃妻子,为汗漫之游。至名山广壑,辄淹留逾时,忽复他往,见人不自道姓名。逾六十复归,往来金陵、淮、扬间。客死山阳,惟兄之甥蒋街视含殓。卒之夕,神也傲然,无一语及家事。其古文既刻者世多有。所著《易传》十卷,《平书》二卷,《兵论》二卷,及未刻古文藏于家。
(节选自 方苞《四君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B.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C.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D.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B.诸葛武侯即诸葛亮,字卧龙,号孔明,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C.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清代继续沿用西安府名。
D.含殓是古代丧礼,纳珠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后放入棺中,诸事妥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源从小跟着父亲,性格放荡不羁,不仅看不起当代的人,就是古人,也只有少数几个能被他仰慕。
B.王源的哥哥去世了,他整整悲伤了十多天,作者认为像他这样为哥哥悲痛的除了他就只有刘永祯了。
C.王源与蠡县的李塨一起拜博野县的颜习斋为师,并学以致用,常常说自己所学的是当世的实用之学。
D.王源最后客死他乡,死前十多年抛弃妻儿,在外游览名山大川。死的时候神情高傲,没有提及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中有所忌讳,诸公用此阳体貌之而阴摈焉。
(2)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魏公子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小学在村东的坡岗上,学生只有四五十人,一到六年级,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负责教一三五年级,教二四六年级的是位大姐,若不是为了照顾家里卧床的老人,估计她也早走了。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
我的教室里二十来个学生。我给一年级上课时,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便自习或写作业,要想不嘈杂,只能连哄带吓唬。有时我生气地一摔课本,说你们闹吧,我明天就回城里去!孩子们会立刻安静下来。望着那一双双可怜兮兮的眼睛,我又怎能忍心?
孩子们可哄可吓,耗子们却从不信这一套。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窜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那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为这事,我动员学生们把家里的猫抱来。可眼下乡村又有几家养猫呢?我曾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你想想看,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使不得,使不得呀!”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到最后,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学习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听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且是自己独守。
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
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是两只。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另一只则霎时没了踪影。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动,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听说里面还灌了铅。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十打九中,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却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硕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挣钱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住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二段写村小学的位置、学生和教师数量以及上课的状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小秋的出现做铺垫。
B.小说第三段写大白天,教室里出现大老鼠,我大惊失色,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这与下文小秋主动灭鼠的行为形成对比。
C.小说中写小秋“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既写出小秋为自己的身世悲伤,也表现出她一人生活的自由随性。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视角,描写主人公小秋为老师打老鼠的故事,揭露了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给人以真实感。
2.小说中小秋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