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在无锡举行了一场讨论会,专家认可的是,泰伯被认定为吴文化的开端者。至于“吴”这个地方刘底在哪里,陕西吴山、无锡、苏州、南京江宁各说皆有,80多个专家引经据典,激烈讨论整整一天,最终形成共识: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的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时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泰伯开创吴文化,并非在一片白地上凭空生发,而是依托了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将中原文明与荆蛮本土文明相整合,又加述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
现在所说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一般是指在江南一带滥觞,以先吴和吴越两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再至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转向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文化集合。作为吴文化的创始者,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范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
(摘自2011年4月11日《现代快报》)
材料二:
良诸遗址公因规划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现曾经良渚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样态。根据“保护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则和“考古先行”的行动方针,规划建设方案经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因考古结果而改变。
比如为完善城址核心区的防洪系统,计划将恢复城址区内的一条古河道。但对古河道的精确位置,考古专家也只能给出大概的方向。随着考古人员发现古河道实际位置比预估偏移7到8米,原先的工程审批流程又要进行调整再上报。一边考古一边调整一边施工,长度1公里的河道恢复工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种案例,在整个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太多太多,但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种工作不仅仅是良渚的、杭州的,做好了还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以前,重要的外国元首来中国的第一站会选在西安,以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现在,杭州也可以成为首选地,本质上推动了杭州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摘自2019年10月7日《每日商报》)
材料三:
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前者是继承方法,后者是继承标准。毛泽东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主张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特别批评“言必称希腊”,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这些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如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沿用“五四”强调的科学和民主作为文化继承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不能仅在这种科学民主的标准下被肯定。另一常见误区是认为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出来的文化已经全部过时,这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不能认识到任何时代都可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文化内容。
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提供了“民族形式”,而是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指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继承。因此弘扬与继承既联系、又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宣传、贯彻、提倡、发挥。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中“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文化在江南梅里发源,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区,这是众多专家的共识。
B.吴文化是泰伯依托太湖流域诸多新石器文化的积淀、整合不同文明开创的。
C.吴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各时代吴地区域文化的集合。
D.吴文化涵有的“至德”精神哺育了江南地区历代文人和近现代工商实业家。
2.下列对原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伯城筑于梅里只见于历史文献,而无考古证明,学界对“吴”地所在持论众多。
B.良渚遗址公园建设不仅有利于研究吴文化源起,也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吴文化研究应从强调科学和民主标准,走向挖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
D.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和标准,我们曾产生过分歧,但也提出了辩证的认识。
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应怎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
李泽厚
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有人认为是宗教,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哲学。孔子没有说:我是上帝的儿子或天之子。他是普通人,“吾非生而知之者”,说得很明白。他没有像耶稣一样创造奇过,把盲人的眼睛一摸,眼睛就亮了。他总说:我只是好学。儒家没有人格神的观念,也没有宗教性的组织。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他不否定、也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态度很有意思,相当高明。
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儒学的确不是宗教,海内外学者因此认为,儒家就是哲学。这也有问题。西方哲学一般讲究理论系统。儒家却很少去构建真正的大系统,它讲究的是实践,所谓“礼者履也”,功夫即本体等等。假如远离行为去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在儒家看来是没有意义的。西方哲学家可以躲在房间里,想自己的,不管实际,他们认为理论本身就有它的意义。但是,不管是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都反对这种态度,而且他们的学说对人们日常生活也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家书等,都把儒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和生活;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并不能管人的生活。
所以儒家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用西方宗教哲学等这些概念来套便很难套上。儒学可说是半宗教半哲学、亦宗教亦哲学。西方哲学从中世纪神学分化出来以后,主要成为一种思辨性的理论论证。儒家当然也讲理论,但更讲感情。孔子回答学生父母死后服丧三年会不会太久的提问,不说这是天的意志、上帝的要求,不说这是政府的规定,也不说这是历来必须服从的习俗,只问不守满丧期心安不安,说安就不需要再守了。从这可看出,孔子把道德律令建立在自己的情感上。儒家认为,人的一切、社会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人性情感”这个基础上。孔子的一大功绩,就是把理性、智慧、道德等等各种要求,都建立在它上面,从而把情感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上。这就是儒家不同于一般哲学思辩的重要特征。儒学强调情理不能分隔,它们是渗透交融和彼此制约着的。例如“理无可怒,情有可原”,同时强调情里面有理,理里面有情,“理"的依据是“情”,而“情”又必须符合理性,从而“理”不是干枯的道理,“情”不是盲目的情绪。所以,尽管儒学提倡忠、孝,却反对情感上非理性的盲目服从和信仰。孔孟都讲“经"与“权”,"经"翻译成现代语吉就叫原则性,基本原则必须遵守;“权”是灵活性,要动脑,有理智。有经有权,才真正学到儒学的精髓。儒学不是一种理论的条条,它在政治、经济、生活上都有用处,既讲原则,也有灵活性。
归根结底,儒学讲的理性是活生生的,带有人间情感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理性,也就是人性,儒学的本质就是建造完美的人性。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就是儒学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即使在困难时,总愿意相信前途美好,只要坚持,好日子总会来,而很少有悲现主义者。由此可见,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宗教,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哲学,却包含了哲学的理性。
(节选自1997年第1期《天涯》,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没有人格神的观念和宗教性的组织,并不意味它否认鬼神的存在。
B.儒家认为构建一套理论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它反对只思考而不管实际。
C.儒家以基于人性的情感来承载为人处世所应持有的理性、智慧和道德。
D.儒家提倡忠孝,却反对盲目服从的愚忠愚孝,因为这是非理性的情感。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学说能否对大众产生影响,不看有无理论体系,而看日常生活中是否被贯彻。
B.为死去的父母守丧,体现了为孝的原则性:心安就无需守满丧期,是一种灵活性。
C.“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强调情理的交融和制约,也显示儒家秉持情高于理的原则。
D.深受儒学精神影响和培养的中国人会在困难前选择坚持,他们愿意相信前途美好。
3.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胜利之夜
路翎
1945年8月10日晚上九点单钟,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从镇公所和附近一所学校里同时传了出来,这座乡镇上立即传出了鞭地声和欢呼声。大半的人们特别是公务员、学生、商人和其他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们,投到狂欢的旋涡里去了,弥漫着并腾起了一阵欢乐的、幸福的气氛。
某机关的男女职员们,聚在门口谈天,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来。
“抗战胜利的——我一直坐船回南京“一个女的说。
“我才不一直走——我要到处玩,优哉游哉!”一个男的说。
“我要把家乡的味吃一个饱,先吃一个月再说!”第二个女的说。
“这一下非赶快回去,有钱先买起地皮来,南京的地皮值钱呢!”一个男的说。
“你是南京人——哪天我上南京买地皮,你要帮我把言话拿顺,啊!”
“我要到东京去!"
“我的叔到日本去过!那才叫安逸!“第一个女的说。
“唉,真想不到中国也有今天!”
“哪有那么容易!我先回去收一下租.......”
“回家了噢!"第一个女的,兴奋地叫。
啊,在那一片遥远的凝着血的土地上,有着小鸟们和可爱的小白兔们的美丽的、甜蜜的家!
小烧饼铺的司务黄富贵听见鞭炮声,听见日本投障,可以回家去了,跳了一下,打了两下拳,跪到桌子上去又跳下来,跑到街上去叫了一声又跑回来,冲进房去了,快乐地捶打着他的凌乱的生病的女人的脊背。
“乖乖要回家了呀,乖乖呀!“七八年来心里好想呀,乖乖呀,回家了呀!”
可是突然地他沉默了,垂下了手在暗澹的灯光里站着。冲动地哭了出来。
“家里是烧光了。亲娘又是炸死了!”他想到,挣扎着带着孩子们回了家以后,仍然是这同样的
辛劳、受欺的生活。
“福贵呀,我们总是苦人,不哭了吧!”他的女人,难受地,亲切地说,摩着他的头。
两个穷苦的、赤膊的男子.张海云和王得清,在腾着欢声的街上亲密地说着话。天上,繁星在静默中闪耀着。
“日本天皇,美国人说要废除,还有苏联人,那样凶的德国都让他打败了呢!”
“唉,那些美国兵啊!一个个那样快活!”张海云说:“就是不尊重中国人,随便地闹!”
“这都是国家有强弱——我想着我的哥哥啊!”
“打完了仗,怕要回来了。”
“要是不打死呢,“王得清停了一下接着说,”总有一天要回来的罢!我那嫂子是日夜地哭——生活艰苦啊!”
“打胜了日本倒是值得呢。”
“怕就怕回来了还是找不到生活!”
“唉,我们中国啊!”
他们就长久地沉发着...并肩站着,望着下面发着声响的黑暗的河水。
欢乐的街边围着一大群穷苦的人,瘦弱的披着绸衣的造船场管事方吉民,指手划脚地高谈闻论着。
“罗斯福拿起棍子就在他头上打了一下,说,罚站两个钟点!罗斯福叫罚站,哪个敢不站!罗斯福叫日本人投降,日本人敢不投降?罚站!罗斯福心里一想,就发了个通知;跟我用原子弹炸日本!这个原子弹,是一种科学发明,你看见了火光,眼睛就要瞎。”
“罗斯福早死了,是杜鲁门!”强壮的玻璃厂的工人胡海洋打断了他。
方吉民有些发慌:“你龟儿子懂个屁!你当心点,在本码头!”他挤开了人群。
“你龟儿吹牛皮!”强壮的工人说,发出了啸声,快乐地大笑起来。他觉得非常的幸福。
大学生郝朴诚在街上阔了一阵,回来了。他觉得这日子是伟大的,想到他不久就可以回家去,把财产好好地整理一下,休息半年,然后出国-------到美国去留学,也许可以娶一个美国女人,想到这一切,他的心就快乐得发抖。 已经夜里一点多了。他仍然不能睡,独自坐在门前。
“啊,我好快乐,好兴奋呀!”他大声说。
于是他忽然地长篇大论地独白起来了-------用着十分蹩脚的戏台上演戏的调子。
“啊,我的心啊,你爆炸了吧!那雷电,那风暴!凤暴!让这世界上的一切丑恶都死灭了罢!
都死灭了罢!我没有眼泪,没有眼泪!……啊,姑娘,我在这一个梦中等待你。他用温柔的声音说,而且站了起来,伸手去拥抱,”年轻的,大而黑的眼睛的姑娘,在这抗战的几年,我受尽了人间的辛苦,而现在,抗战胜利了!让我们到那边的山里,故乡的流水旁建一座茅屋而安慰这痛苦的人生罢!啊,姑娘,为了你,我财产也不要,人世的一切荣华富贵也不要,啊,答应我,啊,我的心是像原子弹一样要爆炸了,爆炸了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某机关的男女职员们对抗战胜利后悠闲、富足生活的想象和憧憬,写出了他们的风趣、乐观。
B.小说将黄高贵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而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通过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得真实而细腻。
C.说通过张海云和王得清的对话,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国家实力弱小,百姓牺牲重大、生活艰苦的现状。
D.小说以杭战胜利之夜”为时间点,不断转换场景,多侧面展示小镇不同阶层人们的情绪和状态,寄寓对中国社会的思考。
2.文中两处提到了原子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4)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5)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8)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郭震因上诗收(宝剑篇)而受武则天赏识。②新丰酒:初唐马周游历长安时住新丰旅舍,因受冷遇,遂取酒独酌;后受到太宗赏识,拔居高位。
1.本诗颔、颈两联是怎样表现“凄凉"之感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首尾两联的用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
[明]刘基
至正十三年,岁在癸巳。秋七月六日,鄞县尹许君卒于官,其配叶氏以栖归葬天台。越明年,鄞父考以董先生朝宗书,致乡贡进士杨君彝所为《行状》于刘基,愿立石纪君遗爱,请为之文。基于许君,相好最甚,欲有言,辄悲不能胜。董君使来趣文,曰:“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乃为此铭。
君讳广大,字具瞻,世为天台人,少惟好读书,稍长,能属文。年二十五,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宫、婺州路武义县尹,所至以廉能闻。其为武义时,母卒,君奉丧归天台。服阙,如京师。时盗起海上,连步莫能讨,国家乃更严考课法,命大臣各举可都守、县令者,连及其赏罚。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渐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迩,乃奏君尹鄞。
君至,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罢吏卒弗遣,有事则亲署于帖,俾都役相传递,令如约来。民视署缓急,如署至,同官或有为,而君有故不及署,则皆疑弗至,须君署乃至。民有讦讼无不听,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群吏皆旁睨束手立,无敢容一味,大府亦无敢托以私者。以故乡人咸得安业。于是新县学,复甬东书院,延师教子弟,月朔望必亲视廪膳,课讲业,阐明伦理,敦笃行义,优礼耆德,兴拔后进,鄞士习为之一变。
会兵革四起,郡邑承藩阃命供军实兵器,使者项领相望。庆元又树栅捍江,浚隍筑城,百役并作。君令人民均力从役,毫发不容有所私。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无何,遂得罪于分省左丞,命君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师。及诸军遇贼溃散,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鄞老幼皆号泣诣阃,诉帅为解,得稍缓。比左丞以故去,君乃复署尹事。未越月,那使者至郡,君前欲白事,忽疾作,顿于地,卒,年四十有六。
君为人厚重,寡嗜好,饮食衣服可而止,故能以廉终其身。处患难,人不见其忧,为政惟务以信义动人,使自效,不矫激立成名。卒之日,家无馀财。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君使来趣文 趣:催促; B.民有讦讼无不听 听:听从
C.于是新县学 新:翻新 D.庆元又树栅捍江 捍:保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官员任职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必须停职回乡守孝。文中“服阕 , 如京师”表明许君已经服满丧期,可以再次任职了。
B.“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是挖土筑的高墙。文中“浚隍筑城”指深挖壕、高筑墙,目的是保护城内百姓安全。
C.科举时代,公家会发膳食津贴给各级官立学校部分学生,称"廪膳"。文中“亲视廪膳"指许君定期视察生员学业。
D.古代把兼卫国土的封疆大吏称为“藩阃”。文中“藩阃”实指分省左丞之职,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改语。
(1)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
(2)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浙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连乃奏君尹鄞。
4.根据第三、四段,简要概括许君为官被百姓爱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