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校“校园之声”一篇广播稿的片段,请找出其中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作修改。 ...

下面是某校“校园之声”一篇广播稿的片段,请找出其中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作修改。

高一新生入学后开展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这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方面。为检测阅读效果,我校语文组正在举行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心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拨冗相助,截至期终考试前一天收到的稿件达200篇之多,作品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①涉及到,删去“到”; ②(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去掉括号: ⑧拨冗相助,改为“踊跃投稿”; ④期终,改为“期末”广播稿,读音易于“期中”混淆: ⑥达200篇之多,改为“已有200篇”。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逐句分析语段内容在语法、逻辑、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谦敬词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1)“涉及到”中,“及”和“到”重复,删去“到”;(2)(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去掉括号,因为广播稿中不能使用“小括号”;(3)“拨冗相助”是敬辞,不能用在学校语文组向学生征稿的语境中,改为“踊跃投稿”;(4)期终,改为“期末”,因为广播稿读音易于“期中”混淆;(5)达200篇之多,改为“已有200篇”或“达200篇”,因为“达”后要接确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媒体时代。深度调查报道成为稀缺内容。新媒体时代流行“浅阅读”,消息类的信息满天飞,传言、流言乃至谣言屡禁不绝,传统媒体陷入传播的沼泽地一-当传统媒体在次日依旧刊发昨日网络信息的时候,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   ▲   。但是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真相、真理乃至内幕需求对于人们一直存在巨大的空白,这也构成了传统媒体潜在的巨大机遇。

但过去数年,(▲)为了使主流宣传跟上并适应新媒体的节奏步伐,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人们会发现,很多机构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在传播技术和采编程序方面进行融合,而在更重要的领域,融合   ▲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深度调查报道进入低潮期,不少传统媒体砍掉新闻生产力的“重器”以自救,这如同上市公司为了短期账面好看而杀掉“现金牛”,本质是   ▲   ,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动力机制,加剧了传统媒体生存状况的   ▲   。但是一个可喜的迹象已经出现。经历数年行业整体性的低徊之后,一些强势的传统媒体正在回归,而且选择了深度报道的突围路径。比如《扬子晚报》近年来重点打造了“紫牛”新闻,既利用了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又搭上了新媒体的东风,可谓是新日融合,道术兼济,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媒介融合的深度报道,在更高的层面,初心归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相、内幕乃至真理的需求对于人们一直存在巨大的空白,这也构成了传统媒体潜在的巨大机遇。

B.真相、内幕乃至真理的需求对于人们一直存在巨大的空白,这也构成了传统媒体巨大的潜在机遇。

C.人们对于真相、内幕乃至真理的需求--直存在巨大的空白,这也构成了传统媒体巨大的潜在机遇。

D.人们对于真相、内幕乃至真理的需求一直存在巨大的空白,这也构成了传统媒体潜在的巨大机遇。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如人们所目睹的那样,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伴随了传统媒体的衰落。

B.正如人们所目睹的这样,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伴随了传统媒体的衰落。

C.正如人们所目睹的那样,传统媒体的衰落,伴随了新媒体时代的兴起。

D.正如人们所目睹的这样,传统媒体的衰落,伴随了新媒体时代的兴起。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明日黄花  进退维谷  寅吃卯粮  江河日下

B.昨日黄花  进退维谷  杀鸡取卵  世风日下

C.明日黄花  举步维艰  杀鸡取卵  江河日下

D.昨日黄花  举步维艰  寅吃卯粮  世风日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人但又无法归家的感慨。

(2)韩宜在《师说》中揭示了士大夫之流在“年龄”、“道德、学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而耻学于师的缘由,这缘由是“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______”。而燕国虽然小却在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事咏菊

冯时行(注)

寒花冷艳为谁发,霜露泠冷只汝侵。

弱质向人如有托,清香绝世本无心。

会逢仙老收灵药,不用骚人费苦吟。

十载岂无陶靖节,东篱萧索待知音。

(注)冯时行,南宋诗人,为政有突出成就。因主张抗金触忤秦桧,受排挤冷落僻地十余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刻画了寒菊冷艳高洁孤独赢弱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不甘被遗弃的积极心态。

B.这首咏物诗,构思上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诗中典故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C.诗歌描写了寒菊所处的恶劣环境,这是对诗人当时身处严酷的政治环境的艺术刻画。

D.诗中出现了仙老、灵药等宣传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张家口

龚自珍

张家口在宣化府万全县北境,察哈尔都统驻焉,凡效力军台赎罪者驻焉。军台始于平噶尔丹时,密于追达瓦齐时,周匝密布于设定边左副将军时。

军台以口外(注)察哈尔为起,而北,而西北,而又西,以乌里雅苏台为止,凡四十八台。

军台,通檄报也。察哈尔都统与定边左副将军遥声援,中间哲卜尊丹刺麻、喀尔喀诸汗与理藩院往返之檄报,台员率驿丁奉之走。

军台何所始也?

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势也,情也,非法也,亦无台费之名,亦不上闻。今台费上闻,台费行而台员除矣。如有人不能出台费,愿充台员.今许之乎?反不许;又如有人愿亦出台费,亦充台员,则许之乎?亦不许。何以不许?都统但闻五十年事,不闻康熙事,不闻乾隆初年事.

王元凤,天下士也,为桂阳州知州,下车,擒豪蠹,大创之;又平瑶有奇功,天子嘉之,锡之孔雀翎,擢为陈州府知府。元凤入觐,方留京师,而州大猾夜出境为飞语,达京师,竟闻天子,天子使使鞫之。使者受单词,当元凤以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是狱也,冤元凤者半天下,元凤独飞扬而大喜,就逮时,谓送吏曰:“元凤足迹遍中华,独未得至西北塞外,一见圣朝中外为一之盛。吾此行,甘骑橐驼,佩短刀,往来风沙中。”龚自珍属之曰:“吾为《蒙古图志》,某部落某山,尚未有图,子皆为我图之。”龚自珍乞假五日,送之居庸关,逾八达岭而返。

既闻兵部尚书青阳王公言,近日事例如此。既又闻常熟蒋君言:“吾尝以谴行,卧三年,.纳赀乃还。”如尚书言。既又得王元凤书,果如尚书言。吁!天下事名实不相应,十九如是哉!元凤又言:“吾到戍三日,独骑橐驼,怀笔墨,至大禁门,欲出,门者叱之而止。”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口外,指张家口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寒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

B.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

C.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底蒙古代之

D.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许之/以其费雇蒙古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台:指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方文书的机构,其最高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B.檄报:文中是指传递的边疆地区军事、政治方面的情报,由军台率驿丁传递。

C.乾隆:清高宗年号,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D.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清代兵部管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等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要传递军事情报,所以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时候,朝廷开始设立军台。即使后来没有军事动荡,军台仍然存在。

B.王元凤因为屡立战功被期廷部分人员嫉妒,造谣中伤,谣言传到皇上耳中,皇帝下令拘捕,加上使者只听一面之词,所以发配军台。

C.军台的老病者如果入赀充公,都统就可以雇佣蒙古人代替他,当时合情合势不合法,但这在康乾时期是允许的。

D.我叮嘱王元凤到了军台不要忘记帮助画某部落某山的地图,表面上是请其代劳,实际上是安慰王元凤的,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元凤,天下士也,为桂阳州知州,下车,擒豪蠹,大创之。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一-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清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拥簇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九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注),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风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注)辣子:辣椒的别名:比喻能干、泼辣、厉害的人。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介绍贾府人物有详有略还有特写,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所以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

B.写“三春”姐妹,着重写其各自的神态容貌,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些都是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展现的。

C.“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一“忙”一“转”,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D.林黛玉进贾府本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王熙凤的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则是有意提醒林黛玉的客居身份。

2.小说中对王熙风的衣着服饰的描写颇为详细,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3.王熙凤的“辣"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