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项是( ) A.太子迟之 B.群臣怪之 C.稍稍宾客...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项是(    )

A.太子 B.群臣

C.稍稍宾客其父 D.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本题 A项中的“迟”是“以……为迟”的意思,属于意动用法。 B项中的“怪”是“以……为怪”的意思,属于意动用法。 C项中的“宾客”是“以……为宾客”的意思,属于意动用法。 D项中的“从”是“使……跟从”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鄙远    朝济夕设版焉 

②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由眼前秋景开始回忆往昔生活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到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著名的易水送别段落,通过荆轲出发后动作描写来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村料。据《孔子家语》记载:舜曾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凤之黑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天质”与“自”则突显了孤桐的自身努力。

B.颌联“凌霄”与“得地”相互配合,道出了孤桐立足深稳、虽虚心而不屈己的品格。

C.颈联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异曲同工,“阳骄”外部环境的介入,更胜一筹。

D.全诗通过写孤桐从初生到参天的过程,不仅刻画出了树的形象,也折射出诗人的精神。

2.诗歌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犀首立五王

①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②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③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

④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⑤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⑥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曾因佩五国相印而声名显赫。②句:公孙衍拥立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国君最后被推立。③田婴:齐威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大臣。④句: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⑤张丑:田婴属下。⑥负海:《战国策·齐策一》中“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这里指齐国。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3.对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死去之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谦之词。

B.战国以前的帝王、君王称为“王”,其下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秦汉以后改“王”为“皇帝”,而“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历史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D.按照古代礼仪,君臣、宾主、长幼之间且各有尊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是宾客之礼中的最上位,可见项羽的自高自大。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11)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 “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 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 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