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长余佩之陆离 A.渐见愁煎迫 B.会于会...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长余佩之陆离

A.渐见愁煎迫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客有吹洞箫者 D.不吾知其亦已兮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所有的文言句式类型牢记于心,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句式类型。高考明确考查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句意为:加长我长长的佩带。“陆离”作为定语后置了。 A项,被动句,“见”表被动。 B项,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C项,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者”作为“客”的定语后置了。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列叙时人,录所述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步余马兰皋兮                           徘徊斗牛之间

C.高余冠岌岌兮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凌万顷之茫                             有穴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悠悠千百年,巍巍太行与愚公移山结下不解之缘,上个世纪中期,又诞生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蜿蜒盘旋,灌溉了渴望的庄稼,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染绿苍黄的山林,干涸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_________的震撼,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了千万人声响彻寰宇。

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这是英雄缔造的奇迹。是什么让人民迸发出__________的豪迈勇气?是中原文化的兼容并包、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是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       )。红旗渠精神与这种精神__________。

更值得钦佩的是,当地人民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我看到了一支支建筑大军走出大山扮靓了大城市、富裕了小家庭,看到了红旗渠、大峡谷变成了金山银山。他们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_________的活的灵魂。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言喻        气冲斗牛        相得益彰        敢为天下先

B.不言而喻        气壮山河        相得益彰        众人拾柴火焰高

C.难以言喻        气壮山河        一脉相承        敢为天下先

D.不言而喻        气冲斗牛        一脉相承        众人拾柴火焰高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蜿蜒盘旋的红旗渠,使渴望的庄稼得到润泽,干涸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使苍黄的山林变绿了,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B.红旗渠蜿蜒盘旋,润泽了渴望的庄稼,使干涸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染绿了苍黄的山林,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C.红旗渠蜿蜒盘旋,灌溉了渴望的庄稼,干涸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变绿了苍黄的山林,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D.蜿蜒盘旋的红旗渠,染绿了苍黄的山林,使干涸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使渴望的庄稼得到灌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巍巍的南太行孕育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

B.愚公移山精神在巍巍的南太行彰显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C.在巍巍的南太行彰显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在巍巍的南太行孕育成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虽诉说自己因追求高尚德行而遭贬黜,但仍表示“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初次求婚未成,女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原因。

(3)《赤壁赋》冲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萧瑟悲凉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

刘桢(东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刘桢,东汉名士。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笔写挺耸而起的山上亭亭之松,先写主体,后写背景,使描写对象有“突兀撑青穹”的气象。

B.第三句用“一何”写出谷风的猛烈声势,一“盛”字,似要横扫万木,衬托松柏“其奈我何”的苍劲。

C.本诗写风霜冰雪之重,一“正”字凸出非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严冬,不足以烘托松柏的常年端然挺立。

D.本诗继承《诗经》比兴的手法,从谷风写起,引出对松柏的描写;结尾一问一答,吐语沉着,戛然收笔。

2.本诗以“松柏”为主要意象表达情思,松柏有何含义?本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试结合诗句作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河涨不时泄,城将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日数千言            属文:撰写文章

B.闻者始哗不厌            不厌:不停止

C.轼访其利害              利害: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

D.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    讪谤:恶意攻击别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B.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C.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D.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一种礼仪。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身体尚弱未壮,又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主要管理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和接待外宾等;最高长官为尚书。

C.“丁母忧”指母亲去世。“丁”原指人丁,此处指儿女;居丧期间儿女不得行做官、婚嫁、庆典之事。

D.“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奏章的一种名称,用于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初露锋芒,才识受到赏识。参加礼部考试,受到欧阳修的极力赞赏,被定为第一名;参加殿试,又中了乙科。

B.苏轼体察民情,减轻繁重徭役。当时徭役繁重,衙吏苦不堪言;苏轼修订衙规,可视情况而输送木筏,使害处减半。

C.苏轼极有谋略,消除作乱隐患。兵卒凶暴横行,杀人后畏罪逃散,并将作乱;苏轼知道后,欲擒故纵,将其绳之以法。

D.苏轼忠于职守,筑城墙讽时事。治理河患,过家不人,又请求朝廷修复旧城;对事关百姓而不便直言之事,借诗讽喻。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