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本色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本色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村落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但这种孤立和隔膜是相对的。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是因为一起生长,无法选择,所以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B.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1.D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其次明确要理解的重要句子及范围,回归原文,找到对应区间;最后对比选项,仔细辨认,得出答案。 D项,因果不当。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换句话说,“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的原因是“地方性的限制”下而产生的的,并不是“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情况下产生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偷换概念。原文“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而不是选项说的“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C项,无中生有。文中的“契约”并没有指明是属于法理社会,还是属于乡土社会,再者,从原文“乡土社会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这里的“契约”应该是乡土社会的口头承诺,并不是“纸契约”。D项,原文“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是为了说明“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象父母兄弟一般经常相见,而不是说“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另外,“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是“习”而形成的,而不是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才致使“从俗即是从心”的,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偷换概念。原文“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这种社会就是“乡土社会”。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路漫漫,考试总不断。每一次考试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与历练。中考之后,你如愿考上了省级示范性高中,而你的同学有的笑傲江湖考上了其他名校,有的差之毫厘只考上了普通高中,也有的同学无路可退只能去职业学校读书。看似一次简单的选择,但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蝴蝶效应”。

在体验了两个月的高中生活之后,请你给自己初中的一位同学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高中生活及感想。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校服美化征集活动”的启事。要求:简明得体,格式准确,正文部分不超过130字,可对材料进行删改。

活动背景与目的:

校服是校园里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永远流动的风景线。一套校服,融合了视觉、审美、理念、文化等多种元素,承载着莘莘学子的青春印记,传承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展现七中学子青春风采,开展丰富多样的爱校教育。

参加人员:

七中全体师生

作品要求:

设计方案应包括设计理念、款式说明、面料要求、效果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均可)。

提交要求:

7月1日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作品提交到教育处陈老师处。

组织单位:

成都七中教育处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笫二本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      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40多年,      砥砺前行,(          )我们已发射风云卫星16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气势。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      。在有气象卫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卫星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系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        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

B.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D.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了卫星资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B. 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C.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D. 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高屋建瓴   披星戴月   功不可没   有口皆碑

B. 高瞻远瞩   披星戴月   劳苦功高   有目共睹

C. 高屋建瓴   栉风沐雨   劳苦功高   有口皆碑

D. 高瞻远瞩   栉风沐雨   功不可没   有目共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12章中,孔子强调“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表现作者面对战乱不断、烽烟四起的时局忧心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