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仿照已给示例,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1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 从我做起”要求考生“西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II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 III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 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如:聚焦学科素养① ② ③
下列文言原文及译文对照中,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译文: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向项羽的军队)投降。
B.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译文:当初,您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仲力勤快。(可是)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二哥仲力比较,哪一个多?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文:项梁经常替(他们)主持操办,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他的门客和当地的土著丁壮,(人们)因此了解他的才能。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他自夸功劳,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凭借武力征伐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是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B.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博物馆是以“物”的形式存在,但实际上,身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非遗的保护上 。不仅博物馆收藏文物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等,更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文化传统。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博物馆的使命就是让这些遗产的价值 。其实,从诞生之初,非遗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传承之中,通过“走市场”的方式流传至今,“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适应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求,催促着创新的发生。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 )因此,无论何种做法必须以保护为基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 ,而不是令人 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的保护之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责无旁贷 发扬光大 博采众长 眼花缭乱
B.在所不辞 发扬光大 兼容并蓄 目不暇接
C.责无旁贷 发扬蹈厉 博采众长 目不暇接
D.在所不辞 发扬蹈厉 兼容并蓄 眼花缭乱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有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虽然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了便利。
B.但是,有些新技术在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
C.然而,游客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非遗魅力便利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的担忧。
D.诚然,有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遗产保护方面的担忧,但是给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带来便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更在于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
B.不仅博物馆收藏文物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
C.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文化传统,更在于这些藏品对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等进行了反映。
D.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现了自己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人归沔南
李颀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春饶汉阳梦[注],日寄武陵书。
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
(注)汉阳:县名,唐时为沔州治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梅花“正发”暗示离别之时,又以“失路”交代离别之由。
B.颈联中的“汉阳”照应诗题中的“沔南”,也即颔联中的“旧国”。
C.本诗多用典故,如“武陵”“临川羡鱼”等,含蓄蕴藉,言简义丰。
D.本诗虚实交错,时空交织,情景交融,贯穿多重对比,意境深远。
2.诗歌饱含对离人的慰勉之意,请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