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新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84岁时,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在诗的结尾处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后来人们一般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作技法等能力称为“诗内功夫”,而把阅历、学养、识悟、操守、精神境界等的修炼称为“诗外功夫”。陆游用一生的作诗经验告诉人们,“诗内功夫”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基础,但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诗外功夫”的获得不仅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而且需要学识、情操、德行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家如果缺乏生命体验,做不到同情理解,就难免不出现“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欢者虽笑不乐”这样尴尬的作品。巴金谈到,创作《家》时“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可见,燃烧的情感、深沉的理解是文艺创作重要的内驱力。“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若非有着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很难写出如歌如泣的《琵琶行》。想要深刻表现事物、传递情感,就必须有对人、事、生活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写自己最感同身受的东西,而不是蹭热点、抢流量,谍战流行就写谍战、古装剧流行就写古装剧,最终陷在跟风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它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走进生活、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活、对要表现的对象投入真心、真情。只有拆除“心”的围墙,带着真心、带着真情、带着对人民对生活最真挚的爱和理解,才能真正深入读者内心世界,创作出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
为社会立心、为民族铸魂,是文艺重要的担当和使命。创作主体的德行是否高尚,决定作品格调的高低。如果一个作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我们很难相信他的作品会充满高尚的情感和向上的精神。自古文人都很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从孟子的“养气”说,到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再到韩愈的“气盛言宜”等,都非常强调创作者道德修为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创作者的修为境界还直接影响其作品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之所以被奉为经典,除了作品本身艺术水平高之外,还与他们的德行学识堪称一代楷模密切相关。所以德行与创作,是相得益彰的关系,高尚德行催生高尚艺术,高尚德行推动作品传播。在新时代的今天,艺术承担着培根铸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作品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作品给人以光亮、温暖与希望,文艺工作者必先培其德、育其志,提升其境界。育人必先育己,觉人必先自觉,是道理所在。
“诗外功夫”绝非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文艺工作者若能潜下心来,身体力行,必将创作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艺术素养,自然就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B.文艺创作既要“诗内功夫”,又要“诗外功夫”,“诗外功夫”可通过熟悉、深入生活获得。
C.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道听途说,不会获得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必然是隔靴搔痒。
D.作家必须要有生命体验,深入生活和读者内心世界,蹭热点、抢流量,就会容易迷失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呈现层层递进式。
B.文章引用鲁迅蜜蜂采蜜酿蜜的比喻,来论证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
C.文章用陆游《示子遹》一诗引出论题,而陆游又用一生的创作践行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文章旁征博引,例证、引证并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事实佐证,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先修炼学识,而学识则来源于人民生活和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
B.前段时间排播火红的电影《攀登者》,是时代使命和艺术工作者们拆除“心”墙、触碰灵魂的优秀作品。
C.文艺工作者只要努力修炼“诗外功夫”,坚守艺术理想,定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D.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通俗形象地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德行与创作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最偏远的基层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连儿女对他的赫赫战功都不知情。他是2019年国家勋章获得者张富清。
她名校毕业,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大胆构想“数字敦煌”,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她是2019年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传承其精神。你读了上述材料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涵、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为下面的新闻消息写一则不少于80字的短评。要求语言准确、鲜明、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场上,中国女排先后战胜日本队、巴西队和美国队等对手,在最后一场对阵阿根廷的比赛中,凭借稳定的心态和完美的配合,直落三局,从而以11连胜的不败战绩取得了本次世界杯的冠军,成功卫冕!38年来,中国女排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无论是站在五连冠的巅峰,还是在远离领奖台的谷底。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仅是中国女排姑娘们的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如果把数学中的一个领域比作大厦,起初在构建大厦前,①____,搭建脚手架,这一切都很重要。②____,图纸就被束之高阁了,脚手架也被拆掉了。于是,我们只是看到逻辑严密的建筑大厦,随意使用大厦中的逻辑推理工具。但是这座大厦在规划和建设时,最重要的建设蓝图是离不开设想和直觉的。我们科学大厦的整个体系虽是建立在一些公理之上的,③____,还需要凭借直觉安排推理次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7年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 的祖国怀抱。这一刻,( )。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 微弱。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不畏风高浪急,不惧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分别已久 逐步 滋润 山高水险
B.分别已久 逐渐 滋养 山高水长
C.暌违已久 逐步 滋养 山高水长
D.暌违已久 逐渐 滋润 山高水险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数中国人也将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
B.无数中国人也将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
C.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
D.也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B.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香港与内地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C.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D.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进行了一番比较:聪明才智远远超出一般人的“古之圣人”,“_________”;聪明才智远远不及古代圣人的,“今之众人”,“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客人,心中疑虑消除,于是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仍信心不灭,希望有一天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