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C.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项,因果不当。“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的可能而惹上官司”,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从文中第一段“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及后面论述,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挑战大于机遇”曲解文意,从原文中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论述来看,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A项,逻辑颠倒,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C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D项,说法绝对化,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慢些,我们就会更快。——托·德雷克斯

②不学蜗牛爬,要学千里马。——中国谚语

③走得慢点,走得远些。——俄罗斯谚语

④速度造就了成功,没有速度就没有成功。——莎士比亚

读了上面四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合理引用所给语句,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摘编自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材料二

青年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青年由于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成长成才目标日趋明确,文化道德修养逐步提升,这使得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行为方向、方式、方法日趋稳定,对行为效果和目标的预判能力逐步提升。当前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也广泛影响当代青年精神价值追求,对外开放使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对比、交汇,拓宽了广大青年的文化视野;互联网的普及把不同时空、各个领域的信息及时、全面地展现,增强了广大青年对信息的分辨、比较、选择的能力;社会竞争的全面深化在考验青年的承压抗挫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激发青年奋斗的激情,挖掘广大青年的潜能。‘正是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竞争性与民主性,赋予了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稳健性,使他们能站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与面向未来的高度观察、思考问题,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当代社会流动变动加大,偶然因素增多,突发事件频繁,各种风险不断,缺乏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的青年面对这些客观影响,容易产生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绪波动乃至行为偏激、冲动,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可以说,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时相对稳定和成熟,有时又易变和突发,有一定的冲动性。

(摘编自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成为中国梦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要以责任诠释“新青年”,以行动践行中国梦。

如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同样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国家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是个人命运的一部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心系国家更是每个有志青年理当肩负的责任。青年人在逐梦之时,应该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的梦。惟其如此,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历史的经验表明,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梦,则国有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人人有责,青年尤甚。

(摘编自蔡虎堂、张继春《托起中国梦——中国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使孩子犯错也不会失去;而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B.母亲的良知对孩子的影响相对更偏于感性,而父亲的良知对孩子的影响则更加偏于理性。

C.父亲的良知,会让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母亲的良知会让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

D.母爱与父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爱,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二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3.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请你谈谈当代中国青年应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天汉元年,武帝造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单于壮其节,朝夕造人候问武。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武终不可胁,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施尽落。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降武,武曰:“自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得归。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式著节老臣甚优宠之武年老,子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前语发,以语武        状:情况。 B.虞常果张胜    引:牵攀,招供。

C.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    论:商讨。 D.已死久矣    分:料想,断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这里的“假”与“署”“权”都有“临时代理”“暂时代理”的意思。

B.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刘弗陵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等地位很高的人褒扬性的称号。

C.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条前需先养于牢,故称牺牲为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秩,“秩”字从禾,从失。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义是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B.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C.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D.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义不受辱,个性坚强。苏武听到张胜的报告后,不愿意等到被匈奴侮辱后才死,而更加对不起国家,想自杀;面对卫律的审讯,他认为自己屈节辱命,而引刀自刺。

B.苏武忠贞不二,气节崇高。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并招降他,苏武始终没有同意;面对李陵的劝降,他以结束欢聚,死在李陵面前表明自己的心迹。

C.苏武坚韧不拔,意志顽强。苏武在匈奴十九年,艰苦备尝:被幽闭大容期间,他啮雪吞旗;迁至北海无人处,被断绝粮食供应,他掘野鼠采草籽而食,但始终杖汉节牧羊。

D.苏武历任三朝,备受恩宠。苏武在始元六年的春天回到京城,武帝接见他并给了他很多赏赐;昭帝任命他担任典属国一职,并赐予他钱、公田和宅子;宣帝也很优待宠爱他。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韦庄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释)①这组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寓居蜀地之时,共有五首,是作者回忆江南旧游而作。当时中原大乱,作者为避战火流浪至江南。②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人人尽说江南好”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的“合”是“应该、理应”的意思,劝游子应该在江南终老。

B.“未老莫还乡”顺承上文,一个“莫”字直接表明自己不想回到故乡的心情,因为“还乡须断肠”,即回到故乡肯定会让自己痛苦。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却忆”“当时”表明词人当年的江南之游已成为一段回忆,当时“乐”正反衬今日“悲”。

D.“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说此时有“见花枝”之美好遇合,不再作还乡之想,而终老于此,实为词人悲苦至极时故作决绝无情之语。

2.《菩萨蛮》(其二)中所描绘的江南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人生如梦,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3)柳永的《望海潮》中,用互文的手法表现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都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

(4)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化用陶潜诗句,写词人把酒赏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