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店潮”的论断__________,如今却忽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店潮”的论断__________,如今却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座座新型书店_______________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兴起。从前些年的_______________,到如今购物中心、商业地产、社区、景区积极引入,实体书店在2018年展现出罕见的扩张之势。

在这轮书店创办热潮中,追求“高颜值”成为一个显著特征。_______________的设计、高雅精致的布局和时尚惬意的环境不仅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地标”,更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打卡”。不过,热闹背后,行业人士担忧:仅靠“拼颜值”吸引的顾客回流,尚不能断言实体书店已真正走进阅读生活。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开张后备受关注,记者走进了这家“网红”书店。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自《溪山行旅图》的触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婉蜒旅程。

“网络书店的冲击,让实体书店不得不努力探寻吸引消费者重回书店的可能性。(     )。”《中国图书商报》创办人程三国说。不过,“打卡”并不意味着买书。程三国认为,书店的创办理念应从“美感”转向“品牌”,“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价值,要为消费者提供他真正愿意花钱购买,而且只能从你这里买到的某种‘价值’”。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沸沸扬扬  雨后春笋  捉襟见肘  浑然天成

B.言犹在耳  如火如荼  捉襟见肘  美轮美奂

C.言犹在耳  雨后春笋  江河日下  美轮美奂

D.沸沸扬扬  如火如荼  江河日下  浑然天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店内的设计和布局,源自《溪山行旅图》灵感的触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次蜿蜒旅程。

B.店内的设计和布局,源自《溪山行旅图》触发的灵感,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蜿蜒旅程。

C.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于《溪山行旅图》的触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蜿蜒行程。

D.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于(溪山行旅图》的启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蜿蜒行程。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这个过程恰逢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

B.这个过程恰逢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

C.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恰逢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

D.这个过程恰逢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①“言犹在耳”: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语境是说“关店潮”的论断还在耳边,所以排除含有“沸沸扬扬”的AD。②“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褒义词。“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此处形容新型书店发展快而多,用“雨后春笋”合适,因此排除含有“如火如荼”BD。③“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捉襟见肘”: 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此处指行业发展状况不佳,用“江河日下”更合适。④“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浑然天成”: 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讲的书店的装修设计,显然用“美轮美奂”。综合以上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句有两处语病:前两分句“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自《溪山行旅图》的触发”,转移话题,即病因是两个分句各有一个主语,分别是“店内的设计和布局”和“灵感”,这样整个句子的话题就不统一。所以应排除CD两项。第二个毛病是句式杂糅。 “灵感源自《溪山行旅图》的触发”,是“灵感源自……”和“由……触发”杂糅在一起,可改为“源自《溪山行旅图》触发的灵感”,综合以上 故选B。 3.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消费升级”是建立在“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基础之上的;而书店“应运而生”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三者之间有先后关系,先伴随“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进而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最后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①刘秉忠,元代词人,早年不遇于世,曾离家出隐,弃家为僧,飘荡四方;见幸忽必烈后,随之长年南征北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本词起首两句,化用李白词中的“长亭更短亭”,写出道路的漫长无情,并以此来渲染、衬托旅人的有情。

B.词的上阕不仅写出主人公无休止的羁旅征战之苦,还抒写了一种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生命虚耗的憾恨。

C.下阙灯下夜读的情景,虽略显孤寂,却为凄寒的词境增添了暖意,写出了主人公读书明志的积极情怀。

D.本词有别于唐宋词中某些羁旅情怀之作,没有陷于孤独悲戚的情感中而不能自拔,全词基调哀而不伤。

2.本词末尾三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沆,太初,洺州肥乡人。沈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沈留守,京师肃然。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沈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沈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帝以流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愿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来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納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巴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沈与诸弟友爱,尤器重维,暇日相对宴饮清言,来尝及朝政,亦未尝问家事。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B.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C.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D.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中国古代男子和女子举行加冠礼时所取,供平辈和晚辈称呼,与名有关。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分三甲,二甲赐“同进士出身”。

C.户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机关。

D.封岱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勤奋好学,才干卓著。为政理事,深得皇帝的器重与信任,时人称他为“圣相”。

B.李沆襟怀坦荡,明辨忠佞。善于识鉴,不赞同任用梅询、曾致尧等浮华浅薄好事的人。

C.李沆克已奉公,公私分明。家人劝他修缮私宅,他不答应,居家清谈也绝不言及公事。

D.李沆深怀忧患,富有远见。他认为与契丹和亲,会导致皇帝奢侈放纵,不利于国家治理。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开小差

王生文

转移工作是在暴雨间隙进行的。

三水村的主要干部每人负责一个村民小组,因为干部力量不够,村支书特地把老王叔请了出来,让他负责组织五小组的转移。老王叔是老支书,关键时刻还是挺身而出接受了组织转移的重任。

在三水建村45年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转移的先例,如1998年。但这次性质变了,随着一千多村民的整体转移,三水村所拥有的万亩水城,将永久退垸还湖。45年不短了,三水村的村民早已有了乡土的观念,他们对那片水城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在规定的两天时间里,老王叔像一台不知疲倦的说话机器,生生地把嘴皮磨起了血泡,就差没有下跪作揖了。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五小组的村民总算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老王叔刚想喘口气,远远看见村支书和主任正在别的小组核实人数,便连忙清点由他带出来的人员……

哎呀,槐武叔开小差了!老王叔差点骂一句:“这个老顽固!”他忍住了,不露声色地主动迎接村支书和主任,不等他们开口就抢先说:“五小组一个都不缺,要不你们再点一点。”支书一笑,说:“老支书的小组我们还能不放心?”

等村支书和主任走了,老王叔摸出手电筒藏进裤袋里,然后悄悄把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拉到一边,低声对他说:“我告诉你,槐武叔不知什么时候开小差了……”

“什么,槐武叔他……”老汉吃惊不已。

老王叔赶紧打手势止住老汉:“别嚷嚷,让那些人听见就炸锅了。”说着,他往身后看了看,接着说, “我这就去寻他, 就是拖也要把槐武叔拖来。”

“不,你是大家的主心骨,这里不能没有你,还是让我去吧,我保证把槐武叔带到安置点来。”老汉主动请缨。“别和我争了,槐武叔犟死人,没有两板斧镇不住他。这里就交给你了——知道为什么要把这重任托付给你吗?”

老汉点了点头:“能不知道吗,我是你发展的党员。”

几滴而飘落下来,这是又一场大雨将至的前兆。老王叔紧紧握了握老汉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我力争十一点前赶回来,记住,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我的去向,否则会引起混乱。”然后他松开老汉的手,迈开大步,沿着水泥路向黑暗深处走去。

半路上,大雨下了起来,豆粒大的雨点打在老王叔的雨衣上,啪啪地响,像鼓点一样,他借助电灯光,越发地走得快了。

很快,一扇窗户里昏暗的烛光透过雨幕,映入老王叔的眼帘。不错,那就是槐武叔的家,老王叔只觉得心里踏实了,剩下的路程,他几乎是小跑完的。

门是虚掩的,老王叔图用力过猛,一个趔趄,要不是撞在一个人的怀里,很可能就摔倒了。这个人是槐武叔。槐武叔肯定没有料到老王叔这个时候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一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老支书,我……我……”

“我什么我你的眼里就只有一个我!”老王叔呵斥着他,眼睛里射出威严的光。

“我错了,老支书……我这就跟你……”槐武叔低着头说,不敢看老王叔。

“这就走?你舍得了?”老王叔注视着槐武叔,口气放缓了些。

槐武叔抬起头,眼睛里闪着泪花,说:“五点炸坝,不舍不行了……说着,提起身边的一个包裹,头也不回地往外就走。

老王叔紧跟着追了上去,叫住他:“你等等……”

槐武叔疑惑地看着老王叔,老王叔全没有了刚才的威风,好一会才支吾着说:“我想……”

槐武叔抢过话:“别说了老支书,我这就陪你去家里看看。”

可老王叔立在原地,瞪了一眼槐武叔:“谁说我想去家里看看?”

“是我说的,走吧,老支书,这两天你为了做我们这些落后分子的工作,根本就没有进过自家的门。”槐武叔很恳切地说。

老王叔抬起手,看了看手表,对槐武叔说:“可是……一点前我们必须赶回安置点。”

“还有两个多小时,来得及的,请老支书放心。”

老王叔望着槐武叔,问:“你敢保证?”

“敢!”槐武叔立刻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拍着胸脯说,“一到十点,我保证拖着你离开。”

“有你这句话,那我就去家里再看一眼。”老王叔不再犹豫,急匆匆向自家的方向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引起混乱,发现槐武叔开小差后不动声色,妥善安排好事务后独自连夜找人。体现了老王叔处变不惊、沉着果敢的优秀品质。

B.槐武叔虽是个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着墨颇多,他从“落后分子”到“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的变化,有力衬托了主人公老王叔的形象。

C.小说提到三水村的建村历史及转移情况,点明村民早已有了乡土的观念,既揭示了故事的社会背景,也为下文槐武叔开小差做了铺垫。

D.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灵活多样,主要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以及对比、烘托等手法;人物语言准确传神,富有个性。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对“雨”的描写的作用。

3.小说结尾安排老王叔再回家看看这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已形成五大聚集区,相关投资增加明显。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政府和市场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的投资热度继续高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各级政府的相关投资项目有超过六成投向了公共服务领城。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经形成了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五大聚集区域。

在人才供需方面,中西部地区提供的大量人才,很多都流向了东南沿海省份。报告还指出了在“数字中国”发展中,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东、中、西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再比如大数据发展非常快,但是人才跟进的速度还不够快。

国家信息中心还发布了《“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而中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速最快。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贸易中,中国的进口额增速,五年来首次超过了出口。

(摘编自《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发布》,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8年5月5日)

(材料二)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相比增速达40.5%。预计未来几年,大数据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接近2/3的企业已经成立了数据分析相关部门,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四成的企业已经应用了大数据。在接受调查的1572家企业中,已经应用大数据的企业有623家,占比为39.6%,与2016年相比上升4.5%。

图1 中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及增速

图2 大数据分析方式

(自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站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

(材料三)

近期,交通出行、网络购物等诸多网络平台企业纷纷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

“杀熟”不是新事物,并非线上独有,在线下也很常见。以到餐厅吃饭为例,你若常去某家餐饮店就餐,与店主、伙计熟悉后,久而久之,反而会出现被怠慢现象:点完莱呼叫下单,服务员却迟迟不来。

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杀熟”发生更频繁、实现更容易,其背后是电商营销“千人千面”技术在起推手作用。平台方会根据搜集到的用户个人资料、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给不同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定价,实行区别化的价格营销策略。说到底,用户相当于被大数据算法给“算计”了,消费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

无论线上线下,“杀热”其实是“店大欺客”的一种表现。这个“大”,要么是“体量大”,仗着在行业中的支配地位,产生“奈何不了我”的盲目自信;要么是“架子大”,认为“用户忠诚度”足够高,导致服务开始缩水。

治理大数据“杀熟”等各种“店大欺客”行为,监管部门理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堵住监管漏洞,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应坚持“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用更多优质服务吸引用户,并且在对大数据进行商业开发时,筑牢安全保护的防火墙,加宽隐私保护的屏障。

(摘编自《大数据杀熟,是在有意“消费”消费者的忠诚度》,《人民日报》2018年6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最小,但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却达到最高。

B.近五年来,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的增加值和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的增速呈现反向关系。

C.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规模较大,很多企业成立数据分析部门,有近40%的企业应用了大数据。

D.与2016年相比,2017年企业分析历史数据方式的空间受到别的大数据分析方式的挤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数字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存在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人才跟进的速度还不够快等一些问题。

B.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五年来出口额的增速首次低于进口。

C.线上更容易实现“杀熟”,助推了电商等平台方搜集用户个人资料、购买习惯等隐私信息的行为。

D.欲杜绝“杀熟”等“店大欺客”现象,相关部要加强立法工作,管控行业行为,阻止行业垄断。

3.针对大数据主题,三则材料各自侧重介绍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