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01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1.D 2.C 3.B 【解析】 1.试题此题需要结合短文内容逐项排查,其中,D项,“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个假设关系不成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为是中国民族企业的绝对标杆。1987年,华为公司是一家不起眼的小作坊,32年来只做一件事——专注ICT领城,最终发展为世界顶尖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据介绍,华为全球的员工有18万,来自165个国家;华为全球核心供应商达到150家。华为研究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45%,每年的研发包括基础研究的投入占销售额的15%左右,2018年华为研发经费跃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面对美国政府打压华为,任正非说:“当我们两军跑到山顶时,绝不会和美国人拼刺刀,我们会去拥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5个字。

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南泥湾的开荒、超级稻的攻克,把浩瀚原野变成万顷良田,让十几亿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华为中兴的探索、南车北车的突破、推动“中国制造”不断迈向“中国创造”。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绽放了一个民族的劳动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网站的“版权声明”,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五处使用不当的词语并作修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本网站作品,除与本网站拟定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答应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未注明来源为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您转载使用时,希望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本网站对文中的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店潮”的论断__________,如今却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座座新型书店_______________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兴起。从前些年的_______________,到如今购物中心、商业地产、社区、景区积极引入,实体书店在2018年展现出罕见的扩张之势。

在这轮书店创办热潮中,追求“高颜值”成为一个显著特征。_______________的设计、高雅精致的布局和时尚惬意的环境不仅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地标”,更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打卡”。不过,热闹背后,行业人士担忧:仅靠“拼颜值”吸引的顾客回流,尚不能断言实体书店已真正走进阅读生活。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开张后备受关注,记者走进了这家“网红”书店。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自《溪山行旅图》的触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婉蜒旅程。

“网络书店的冲击,让实体书店不得不努力探寻吸引消费者重回书店的可能性。(     )。”《中国图书商报》创办人程三国说。不过,“打卡”并不意味着买书。程三国认为,书店的创办理念应从“美感”转向“品牌”,“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价值,要为消费者提供他真正愿意花钱购买,而且只能从你这里买到的某种‘价值’”。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沸沸扬扬  雨后春笋  捉襟见肘  浑然天成

B.言犹在耳  如火如荼  捉襟见肘  美轮美奂

C.言犹在耳  雨后春笋  江河日下  美轮美奂

D.沸沸扬扬  如火如荼  江河日下  浑然天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店内的设计和布局,源自《溪山行旅图》灵感的触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次蜿蜒旅程。

B.店内的设计和布局,源自《溪山行旅图》触发的灵感,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蜿蜒旅程。

C.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于《溪山行旅图》的触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蜿蜒行程。

D.店内的设计和布局,灵感源于(溪山行旅图》的启发,这种设计意在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在知识文化中的一次蜿蜒行程。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这个过程恰逢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

B.这个过程恰逢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

C.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恰逢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

D.这个过程恰逢社会整体富裕程度提升,消费者开始追求消费升级,新一代追求‘美感’的书店便应运而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