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社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苗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社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全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滋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1.D 2.D 3.B 4.(1)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B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C项,“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比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CD三项谈的都是对资源的占有,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题干是“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出答题区间。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幸福时光。”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两大特点。汉朝大将韩信的墓志铭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是:“活过、爱过、写过。”寥寥数语,高度概括出他们的一生。请从下列名人中选择两位,分别为他们撰写一则墓志铭,要求每则不超过20字。

苏轼     辛弃疾     曹雪芹     鲁迅     海子     史铁生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我国流传着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野蒿有两种;①__________,一种是暗绿发灰的灰蒿。灰蒿可以治疗瘟黄病,②__________,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好转。经过实践,名医华佗发现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的灰蒿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灰蒿就没有药效了。到了五月六月,③__________。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青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是并不叫作书法的。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博大精深  典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在江边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与各种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构建的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紧扣“怀古”写登临所见。作者登高望远,首先孙权曾建都京口,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岁寒,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