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②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③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④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亲。
⑤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
⑥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⑦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糯米饭,蒸芋头。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粿,脚烘石炭火,神仙皇帝不如我。
……
⑧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⑨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⑩“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童年的歌谣既点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又写出了作者童年拮据的生活,同时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
B.家乡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是农耕文明的体现,让作者对于民间文化遗存产生浓厚兴趣,并追根溯源。
C.第二自然段中用“嚓,嚓,嚓”“大丛大丛”“纷纷”等叠词描写收割稻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四自然段写母亲“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焦灼”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愧疚感,“幸福感”指收获稻子的喜悦。
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标题为“开镰”,但文中只用了小部分篇幅写母亲开镶,而把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相关的联想上,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我们的太阳经历了为期两周的持续空白期。在这两周内,太阳黑子竟然完全隐身,不见踪迹。科学家认为太阳出现如此长时间的空白期,说明太阳开始变得不活跃,这是大阳从极大活动期迈入极小活动期的表现,也预示着在未来至少数年的时间里,地球将进入“寒冷期。”
作为太阳表面炽热的气体旋涡,太阳黑子出现的多,代表了太阳释放的热量就多,太阳黑子出现的少,说明了太阳释放的热量就少。大阳是个情绪分明的家伙,它有时会异常活跃,有时又会安静冷淡。当它活跃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强射电波、紫外线等,使地球电离层干扰现象频繁出现;当它“玩累”了开始体息的时候,就会减少热量的散发,此时地球温度也相应降低。
英国相关媒体发布的文章表示,地球也存在生命周期,2030年后的几十年,是地球的第26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太阳活动会降低六成,这也就表示,天气变冷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到那时,地球温度有可能会与发生于1645年-1715年的被称为蒙德极“小冰期”的地球温度相近,地球温度平均下降了1.3℃,季节分界相对模糊,植物生长受到极大影响。这个小冰期持续了近70年的时间,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取材自《蓝星新时代网》2018年8月8日)
材料二:
科学家早已得出地球会出现酷热与酷寒时期的结论,近来,这种两极气候的变化又引起了热议。科学家发现,大阳黑子在近段时间里经历了为期两周的“隐身”,这暗示着太阳将由极大活动期变成极小活动期,这种变化预计会给地球带来“寒冷期”,并有可能持续几十年。这种冷热交替的周期极端气候,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更加显著。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我国曾经历了一段“小冰期”时代,1618年“夏大旱,赤地千里”,第二年“辽地大雪,多冻饥”,1620年“辽东旱,木株尽萎”等。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后金和朝鲜都有典型的极端气候现象发生。
未来人类可能因环境的大变化面临各种问题,除了酷热酷冷,干旱暴雪等自然灾害或许会更加严重,还可能有严重的流行疾病威胁人类健康。但无论怎么说,人类团结起来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目前就是要加强环保,未而绸缪。
(取材自《科学宇宙探索人》2018年8月9日)
材料三: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几年全球变暖的呼声似乎越来越高,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加剧。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一些气候领域最为优秀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出警告,北极地区的冰帽在一年内增长了60%,与2012年相比,海冰覆盖区域增加了一百万平方英里,全球可能正在走向一个“冰期”。
美国海洋学家马斯洛斯基教授说,我们正在使用更高精度的超级计算机气候模型对北冰洋海冰进行研究,相关调查显示人类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可能会遮挡太阳的光线,使地球表面的阳光照射量下降。
一些顶尖的气候学家认为,以往灾难性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可能产生严重误导。尤其是北极圈周围的国家,如果全球变暖,那么北极海冰就会出现大规模融化,北极航线也会随之兴起。今夏一支由20多艘游艇组成的船队,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探索开通西北航道,本以为北极将出现没有海冰的夏季,但事实上这些船只最终被困在冰里,被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的破冰船救回。因此,致力于“绿色”环保的一些措施也将面临停滞,世界经济可能将高达数十亿英镑用于遏制全球变暖的资金转移。
(取材自腾讯科技2013年9月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活跃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强射电波、紫外线等,地球电离层受到的干扰较大。
B.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炽热的气体旋涡,其空白期的长短与地球寒冷时期的长短有关。
C.地球的生命周期对太阳的活动影响很大,在第26个周期内,太阳活动会降低六成。
D.2030年后地球将进入蒙德极“小冰期”,气温平均下降1.3℃,季节分界也会弱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寒冷期”是全球性气候现象,高纬度地区表现更加显著,中国在十七世纪有过记载。
B.很多人认为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变暖,但有调查显示人类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会使气温下降。
C.观察太阳黑子与研究北极冰面,依据虽不同,但研究者都认为地球可能正走向一个“冰期”。
D.对地球酷热与酷寒的周期变化,科学界已有共识,对新冰期即将到来也形成了一致的结论。
3.气候“冰期”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请就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 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 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 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缺芯少魂”一词让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B.操作系统是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它会让冰冷的机器有“生命”。
C.芯片是计算机的硬件“神经中枢”,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
D.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一些用户的信息和操作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兴事件”引出“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题,对研发的重要性、难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作者通过倪光南的比喻,阐明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C.第三段采用喻证法,指出 windows系统研发工程庞大,升级需要耗费许多成本,论证了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很大。
D.文章在结尾强调了我国在信息领域要加快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人员一直想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供广大用户使用,经过刻苦攻关,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
B.成功的操作系统能构建起一个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后来者很难改变既有格局,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C.回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之所以成为网络大国和科技强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D.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解决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归纳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青年十大流行语”:①敢饮头啖汤;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③从我做起;④下海;⑤洋插队;⑥创客;⑦网虫;⑧奇葩;⑨志愿服务;⑩世界范。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青年。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下面是某街道办事处一则招聘启事的初稿片段,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因工作需要,我街道办现急着招聘雇员若干名……本街道户籍的人可优先考虑,也欢迎外地打工仔加盟。应聘者需爱岗敬业,品行过得去,无不良嗜好。准备聘用人员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正式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