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人身兽首铜像喷泉的头部。从传教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人身兽首铜像喷泉的头部。从传教士们绘制的铜版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巧妙地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更令人__________的是,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会按其代表的十二个时辰,依次轮流喷水报时。每天正午,十二铜像同时喷水,场面华丽壮观。因此有一个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__________的设计,__________洋为中用,也是中西合壁的一件难得杰作。马首生肖铜像,位于喷泉左方,排列第三。其造工精美,无论眼神、张口和微伏耳形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__________,细致动人。而鬃毛的自然铺叠和流利的条理更是一绝,这在其他兽首上是很难见到的。在19世纪中后期起,十二生肖铜兽首流散并遗失海外,这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惊艳  别出心裁  号称  活灵活现

B.叫绝  别出心裁  堪称  栩栩如生

C.惊艳  独辟蹊径  堪称  栩栩如生

D.叫绝  独辟蹊径  号称  活灵活现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就是那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以盘坐之态,呈双半月形分列圆明园海晏堂喷泉的两侧

B.当年呈双半月形分列圆明园海晏堂喷泉两侧的是盘坐之态的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

C.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当年以盘坐之态呈双半月形分列圆明园海晏堂喷泉的两侧

D.在圆明园海晏堂喷泉的两侧,有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以盘坐之态呈双半月形分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19世纪中后期,十二生肖铜兽首遗失并流散海外,这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B.在19世纪中后期,十二生肖铜兽首流散并遗失海外,这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C.在19世纪中后期起,十二生肖铜兽首遗失并流散海外,这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D.自19世纪中后期,十二生肖铜兽首流散并遗失海外,这成为国人心头之痛。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惊艳”,看到了非常美丽或者精彩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叫绝”,称赞事物好到极点。语境中是对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会按其代表的十二个时辰,依次轮流喷水报时的称赞,所以选“叫绝”。 第二处,“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独辟蹊径”,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语境是强调构思和设计,故选“别出心裁"。 第三处,“号称”,以某种名号著称,对外宣称,名义上称作;“堪称”,可以称作,称得上。根据语境,应选“堪称"。 第四处,“活灵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是马首生肖铜像,应选“栩栩如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从前文和后文来看,这段话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因此下句应当紧承上句,以“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为主语,据此可以排除ABD项; B项,“当年呈双半月形分列圆明园海晏堂喷泉两侧的是盘坐之态的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语序不当,应该是“当年以盘坐之态呈双半月形分列圆明园海晏堂喷泉的两侧的十二座人身兽首铜像”。 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原文“十二生肖铜兽首流散并遗失海外”这句话里,“流散”和“遗失”的逻辑顺序是正确的,因此排除掉A项和C项;“在19世纪中后期起”句式杂糅,“在19世纪中后期”和“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起”杂糅,排除C项;段落强调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流散的,排除B项。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诗歌中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如《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2)《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在和同舍生进行对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精神追求可以战胜物质贫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以疏淡自然的笔触,描写出秋天夜景。

B.“淡烟”“细雨”与“枫叶”“蓼花”是色彩一淡一浓的两组景物,视觉上形成对比。

C.颔联写景由近及远,互相映衬,由静及动,相映成趣,为颈联、尾联抒情张本铺垫。

D.全诗苍茫浑厚,不露雕琢痕迹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手法,深得杜甫五言律的神髓。

2.简要分析颈联或者尾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草,指受人大恩,死后也要报答。“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B.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这里指李密为祖母守丧期已经结束。

C.洗马,即“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官职。

D.从事,指任职。与《<张中丞传>后序》“愈尝从事於汴、徐二府”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身世坎坷。在他年幼时,父亡母改嫁,他感念双亲,思念至深,忧思成疾,只有祖母抚养他。

B.李密好学聪敏。他经常学习得忘记了疲劳,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孔子的著名弟子子游和子夏。

C.李密思考问题深入。他认为齐桓公与安乐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正确任用人而成功,错误任用人而亡国。

D.李密为人耿直。他为官清廉且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他在皇上面前写诗表达自己的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第二天一大早,苟存忠老师就来敲易青娥的窗户,说让她到旅社饭堂去练戏。易青娥拿着水袖、宝剑去到时,苟老师和周存仁老师,果然已经在那里练开了。他们还是练吹火。易青娥一来,苟老师就说:“娃呀,我这次出来,就突然有些着急了。怕给你教慢了,把好多戏都烂在肚子里,传不下去了。你这两天把师父跟紧些,我一边自己走戏,一边给你说些东西。比如这‘连珠火’,关键还在气息。最长的拖腔咋唱,这火就咋吹。”

中午吃饭的时候,苟老师又给她说:“娃呀,好多演员吹火,急着想表现技巧,想让火光冲天,乱吹一气,反倒没有鬼火森森的味道。吹火,看着是技巧,其实是《游西湖》的核心。把鬼的怨恨、情仇,都体现在鬼火里边了。同样的,你演白娘子,耍水袖,不是为水袖而水袖。耍宝剑,不是为宝剑而宝剑。最高的技巧,都要藏在人物的感情里边。只要感情没到,或者感情不对,你耍得再好,都是杂技,不是戏。”

到晩上化妆的时候,易青娥看舞台空着,又在上边练一下水袖。苟老师又让人来叫她去。她去了,苟老师又喋喋不休地说:“娃呀,唱戏讲究‘色艺俱佳’,师父今天一上妆,觉得自己的脸皮没有了光彩。今天的妆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她戏的老观众。我给你教戏,还是晚了些,晚了些啊!”

易青娥没想到,苟老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她甚至有点不祥的感觉。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路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晩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的可悲、可怜。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古存孝老师扮演的小生裴瑞卿,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的私牢里救了出来。贾似道(裘存义扮)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就是个咽糠咬铁的苦活儿、硬活儿。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作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晩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净,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

这一晩,易青娥觉得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果。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苟老师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是奄奄一息了。

朱团长也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易青娥低头一看,苟老师的眼睛已经闭上了。

就在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摘编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注:①《游西湖》是秦腔经典传统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最高的技巧,都要藏在人物的感情里边”看出,苟老师认为技巧是为表达情感服务,脱离了情感的技巧是空洞的。

B.苟老师对易青娥说,“怕给你教慢了,把好多戏都烂在肚子里,传不下去了”,可见传统艺术后继无人。

C.苟老师最后死在舞台上,这种以生命入戏的态度也是他们做人立世的态度,这是和技艺传承一样值得书写和肯定的秦腔精神传承。

D.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人物语言个性化,既体现人物的性格,又充分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2.请简要分析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表演的过程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

3.《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茂盛、结实和坚韧”,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去分析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这一思想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摘编自《中国航天的里程碑  旗开得胜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有删改)

材料二: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务获得成功。“稳稳当当地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是一个难题。”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是撞月“硬”着陆。“嫦娥三号”是“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研究团队在探测器接近月球表面时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然后让“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实现降落。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嫦娥三号首战告捷,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的软着陆做好充足的准备。

(摘编自《嫦娥三号:世界上在月表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1月3日早上,“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逐步下降。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金地冯卡门撞击抗的预选着陆区(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嫦娥四号此次登陆区域是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该盆地是月球表面最大的陨石撞击盆地,向来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四号展开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不但获取了艾特肯盆地重要的地形地貌、构造、成分等信息,还发现了一些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等矿物成分为主的岩石,这些发现对研究艾特肯盆地的演化非常有意义,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更令人惊叹的是,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

(摘编自《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有删改)

材料四:

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的第一个探月工程,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启动。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月”“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截至2019年,中国共发射了四颗卫星,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以下是中国探月工程标识:

(摘编自《搜狗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与“嫦娥三号”探测器都是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先后共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次”。

B.“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时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不使用降落伞,实现自由落体降落,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C.三次探月的着陆难度逐次递增,其中“嫦娥四号”难度最大,是在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后成功着陆在预选着陆区附近。

D.“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2.下列对材料四“中国探月工程标识”构成要素的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B.一双脚印,象征着中国对月球探索的脚步始终未停,中国对月球的探索仍在路上。

C.收笔的飞白是由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D.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探月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

3.请联系材料概括出嫦娥探月工程为人类航空航天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