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人才问题上,最理想的局面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①_____,“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以欣赏的眼光识才,人才并不等于全才。绝大多数人才②______,而且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缺点或缺陷。以过人的胆识用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我国古人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之谈。③______,就应排除流言蜚语的干扰、摒弃孤疑犹豫的心态,大胆为人才搭设舞台、提供平台,为其创造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并为有担当的人才担当、为敢负责的人才负责,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以来,欧阳中石勤勤恳恳,认真体察生活、感悟自然。在老家泰安,他感叹泰山拔地而起的高大、巍峨, ▲ 于树木的丰茂、葱郁,也深刻认识到它自古以来作为五岳之首的独特象征意义, ▲ 写下《泰山颂》。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的原因,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例子充分证明,( ▲ )。
文艺表达最忌讳的就是直接的呐喊和生硬的说教。每一个文艺门类都有一整套成熟的技术表现体系,艺术家需要长期 ▲ 其中,经过刻苦训练和细心揣摩,才能确保文艺作品传情达意的准确、妥帖、雅致和蕴藉。那些不关创作本身的无聊表演与炒作,那些不加节制的人情吹捧,在强大的时间长河面前必将 ▲ ,唯独留下那些安静、踏实、苦干的身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倾心 信笔 沉溺 黯然失色
B.倾力 命笔 沉溺 黯然销魂
C.倾力 信笔 沉浸 黯然销魂
D.倾心 命笔 沉浸 黯然失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B.这部作品由于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这部作品由于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的原因,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产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就有了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
B.现实生活是火热的,有了现实生活的底子,文艺作品的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就有了
C.不管有没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学作品都有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
D.哪怕没有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的根基来源和气色魂魄都会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高骚》中提到,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 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听到“__________”,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却“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 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从军(时有吐蕃之役)
杜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无地”即地尽处,"近天"是天边头,极言戍边之地的偏远。
B.颔联想象友人将渡过人烟断绝的茫茫沙漠,行军环境之恶劣溢于言表。
C.颈联暗用李广难封之典故,用友人口吻,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D.标题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阳关、沙碛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战争氛围。
2.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万历初,进侍读。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志皋偕张位、习孔教等疏救,格不上,则请以中行等疏宜付史馆,居正志。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旋改南京太仆丞,历国子监司业、祭酒,再迁吏部右侍郎,并在南京。寻召为吏部左侍郎。十九年秋,申时行谢政,荐志皋及张位自代。遂进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明年春,王家屏罢,王锡爵召未到,志皋暂居首辅。会宁夏变起,兵事多所咨决。主事岳元声疏论锡爵,中言当事者变乱倾危,为主事褚寿贤,给事中许弘纲所驳。志皋再辨,帝皆不问。二十一年,锡爵还朝,明年五月遂归,志皋始当国。
辽东失事,诏褫巡抚韩取善职,速副使冯时泰诏狱,而总兵官杨绍勋止下御史问。给事中吴文梓等论其失平,志皋亦言:“封疆被寇,武臣罪也。今宽绍勋而深罪文吏,武臣益恣,文吏益丧气。”帝不从,时泰竟谪戍。皇太后诞辰,帝召见辅臣暖阁,志皋论宥御史彭应参。寻极论章奏留中之弊,请尽付诸曹议行。时两宫灾,彗星见,日食九分有奇,三殿又灾,连岁间变异迭出。志皋请下罪己诏,因累疏陈时政缺失。而其大者定国本、罢矿税诸事,凡十一条。优诏报闻而已。
张居正柄国,权震主。中时行继之,势犹盛。王锡爵性刚负气,人亦畏之。志皋为首辅,年七十余,笔矣,柔而懦,为朝士所轻,诟评四起。志皋愤言:“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因求退益切。帝慰谕之。二十九年秋,卒于邸舍。
(节选自《明史·赵志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B.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C.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D.会星变/考察京朝官/遂出志皋为广东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谪其官/居正殁/言者交荐/起解州同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B.夺情,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称为“夺情”。
C.礼部,古代官署,主管朝廷中的礼乐,祭祀、户籍、科举和接待外宾等事务。
D.诏狱,奉皇帝诏令拘禁犯人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志皋仕途坎坷。张居正掌权时,他因和张位等人上奏相救吴中行,赵用贤得罪了张居正,张居正借机将赵志皋贬职。
B.赵志皋得到重用。他在王家屏被罢免而王锡爵还没有到京的情况下暂任首辅,遇上宁夏发生变故,军事全部由他决定。
C.赵志皋犯颜敢谏。他反对皇帝解除巡抚韩取善的官职,逮捕关押副使冯时泰,而对总兵官杨绍勋只下交御史台考察的做法。
D.赵志皋处事柔懦。他任首辅时首辅权力相对分散,不再像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一样强势,被朝廷人士轻视、辱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从,时泰竞谪戍。皇太后诞辰,帝召见辅臣暖阁,志皋论宥御史彭应参。
(2)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辩子好呢?’'没有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吧。'他们不说什么回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节选自鲁迅《头发的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简单,仅“我”和N先生,作者在描写“我”时用墨极简,却贯穿始终,和《祝福》中的“我”作用有相似之处。
B.N先生就头发问题大谈特谈,可看出其是高谈阔论的代表,文中“我不很愿听的神情”表明了“我”对他言论的不认同。
C.“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引出了N先生一席牢骚。但N先生的牢骚语被作者处理得迂回曲折起伏有致。
D.小说淡化情节,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围绕着留辫子、剪辫子等和“头发”相关的问题组织故事,反映社会现实。
2.鲁迅一向主张小说创作“事非真事,人非真人”,本文却使用了邹容这个当时的真实人物,这样构思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3.本文写的是辛亥革命,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是艺术特色显著,试就其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