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散说名利场
二月河
不知什么时候,不知怎的,我变成了文人,而且是名人。这就“抖”了起来,会议坐前排,作文有约稿,动辄在报上、电视上晃晃。随之而来的是,即便去商场逛公园也能招来四周异样的目光,引来众人好奇的围观。
这固然是一种风光体面,然而我受不了。为了浮名虚利,丢掉最原始本能的自在,拋却恬适悠游的天性,连嬉笑怒骂发脾气都要锱铢必较,或自矜于“身份”形象,或迎合媚取于众人。若将这些放在“心秤”上一称,我立即觉得不划算。
虽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仔细考审去,大英雄固然极少,真名士更是寥寥。乾隆皇帝下江南,见扬子江上樯橹如林,舟船似梭往来,对随侍的圜空和尚说:“好多的船!都航到哪里去呢?”圆空回说:“老衲住锡在此,每日只见两条船。一条名船,一条利船。”乾隆对此回答大为赞赏。
这位大师算是有思想: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咬定了这两条,大抵说得不会太差。只难为老和尚在码头上望河悟禅,竟能对世情参详得如此透彻。
然而,若是站在一个更宏观、更世俗的角度,求实地看,这个说法又不准确了。为名缰利索所缚的,大抵只有商场、文场两种人以及与此类人相关的人情事物。那些蛰居穷乡僻壤,“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妇,谋一箪食、一瓢饮的艰辛劳作人,是否可划为图名逐利之徒,大可值得怀疑。
可否这样说,大多数人图温饱、图小康,这叫“生存场”;一小群已不忧生存者,出而竞争,是谓“名利场”。“生存场”中的人挣扎出来、进入“名利场”者尽有,从“名利场”败落下去,回归“生存场”,或者隐藏深山野林当隐士,吃“名利场”留下的利息的也不少。
这里很难“全面阐述”其中的升降沉浮,也很难对各个位置、种种态势厘清类别。单就“名场”里就分了“宦海”“文场”“艺场”等等,还有各个场都有的红角黑角、幕前幕后、帮忙帮闲,诸此种种不一而足。里边各角色况味不一,就如文章开头说的,“做人难”就是——你想好好的,平常人平常心做平常事——比如穿一件外观不甚雅,其实十分柔软舒适的旧棉袄转悠,比如领纽未扣便打了领带,比如一身西装却配平底布鞋,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人月旦评(注),你说会很好受吗?
“生存场”的人会说:“我乐意。”
我听贫贱之交说过,不加解释,只是莞尔。这毕竟是一种富贵愁,有点像达官贵人发愁没时间写诗,吃惯了鱼肉想一口老咸菜,宾馆里住腻了向往鸡鸣犬吠的乡间农舍。
《梦溪笔谈》中讲一个得意的“红翰林”,他给皇帝起草诏诰,写了几稿都未能使圣上满意,沮丧出朝,见一个穷叫花子在墙根下晒暖捉虱子,非常悠闲,无忧无虑。这个翰林就欣羡得不得了。但他毕竟没有放弃他的官位去讨饭,我也不可能放弃我的几部书的著作权去拉板车。就人类本来的面目而言,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富有富的愁,穷有穷的愁,如此而已。
二者皆愁,就一样了?没有那回事。功名富贵、天球河图、金人玉佛都归有权势者和富贵风流名士所有,尽管有“愁”,也还是趋之若鹙。若穷了,就叫“穷愁潦倒”身上衣、口中食都成问题,那一点悠闲潇洒自在,在饥肠辘辘中恐怕也“抖”不起来。
尽管如此,在谋到一定的稻粱,有一份稳定的衣食,我还是想把心更贴近一点破屋里的潦倒人,把目光多注视一下底层引车卖浆之辈,一是可以使自己的心心哭像个人,二是更能安贫乐道。
文人也有这个级那个级,被名利枷锁套得死死的。上睥下,下趋上,蝇营竞奔。
我历来不大恭维文人,成了文人,又惴惴于自己真的堕落了。已经有人说我“狂”,按我自己的说法,是“嚣”。我以嚣避嚣。之所以“避嚣”,除了觉得太费心,人格付出太多,也真是怕了“那众人”。无论事业成就大小,在人前总谦虚“哪里哪里,不敢不敢”的,左右不过是这一套,真要“不吝赐教”起来,没有几个不色变的。
和特别杰出的人不好打交道。交个阮籍那样的朋友,一句话说错,甚或碰巧他吃醉酒昏头厌与人语,就翻白眼儿;就是李白,让你给他脱靴磨墨,恐也使人不堪忍受。阮籍傲睥狂放,“口不臧否人物”;李白诗才豪放,你读读他的《与韩荆州书》,还有一股可怜兮兮的媚气。文人朋友只可坐而论道,真有敌人雄赳赳打来,没准儿他就先逃了。
算了,先打住了。
(有删改)
(注)月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存场”的人乐意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人月旦评”,是因为一旦通过“月旦评”,就可以提高身价,远近闻名,从而走入“名利场”,声名显赫。
B.作者引用《梦溪笔谈》“红翰林”的故事,意在拿红翰林不能放弃官位与自己不能放弃著作权进行类比,进而说明人类始终在追求一种不可能的完美。
C.在阐述了名利场和生存场的区别之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名利观,即希望自己在获得一定的名利之后,能够把心更贴近底层引车卖浆之辈。
D.文章从作者自身经历写起,不仅引用历史传说、文人轶事,还从商场、文场等不同角度来论述形形色色的“名利场”,体现了文章“散说”的特点。
2.文章在论述“名利场”的同时,还提及了“生存场”,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
3.文章结尾作者评说文人的“名利玚”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成千上万的法国人跪倒在地上,面对燃烧的巴黎圣母院一直在唱赞美诗。法国人没有想到,这座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安然无恙的神圣建筑,会在今天遭遇一百年来最大的损失。整座建筑受损严重,教堂顶部的木质结构和木质塔尖被全部摧毁。幸运的是,重要文物“荆棘冠”、古老的玫瑰花窗得以幸存。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于1163年奠基,最早建造的是歌坛,随后是中殿和十字耳堂西侧。西立面是在公元1200年建成的,后部的尖塔直到1245年才完工。十字形耳堂的北立面约完成于1250年,南立面在8年后动工建造。教堂的全部工程于1345年最终完成,历时180多年。整个工程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光是为了打造它的屋顶木架,工人们就砍掉了21公顷树林、1300棵橡树。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其整个立面与被壁柱、装饰带分割而成的8个矩形单元为相似形,且同为黄金分割比的矩形,看上去和谐、匀称,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迷人的。
(宗诚《法兰西伤痕》)
材料二: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第一时间就宣布,巴黎圣母院肯定要修复,“它是我们的文学,是我们的艺术,是法国人的艺术想象力的代表。”马克龙表示争取在5年内完成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他还称“可以考虑加入现代建筑的元素”。然而马克龙想要重新设计巴黎圣母院的想法引起法国内外的巨大愤怒。民调显示,64%的法国民众希望完全依照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材料,将巴黎圣母院恢复成原先的状态。
文物保护专家约翰·罗斯金称:“换了甲板的古船还是古船吗?建筑遗迹也应有它的尊严,我们拒绝赝品。失去的艺术应该让它永远留在记忆里。”建筑师维奥勒·杜克则主张从原建筑师的构思出发,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完善、甚至是再创作,提出了不抱残守缺,而要创造性修复的思想,以此重现历史建筑原初的精神风貌。
一边是争持不下,另一边修复方案早已是百花齐放。法国团队提出了一个带黄铜面板的玻璃天花板和一个供游客参观的屋顶空间的方案。英国团队建议混合中央楼梯周围的拱门和球体的造型重建尖顶,看上去像一座清真寺。斯洛伐克团队建议设计了一个加长的轻质塔顶,塔尖顶部有一束直射上天的光束,代表重塑哥特时代的精神。荷兰团队则给出了一个以防火塑料构筑平顶的方案,使用这种再生塑料代替木材,可以有效解决木材供应和防火这两个“不能承受之困”。
(王海松《圣母院的未来》)
材料三:要想尽可能修复成先前状态,找到完整的历史文物资料及留存的建筑档案等至关重要,巴黎圣母院有专门的修缮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将成为修复的主力。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将涵盖石材、木质屋架、屋面的技术金属构件和各种技术设施等等。不仅要恢复大教堂的外部环境,还要检查结构要素。根据目前消息,石质哥特结构体系和构件在遭受高温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相比较而言,这部分修复难度可能是最大的。修复团队警告说、现在的建设能力足够支撑重建,但是很难找到足够的石匠等技术工人。要修复巴黎圣母院,资金需求是巨大的。除了政府拨款,法国的民间基金会已经开始为巴黎圣母院修复筹集资金。很多民众自发通过互联网捐款:法国的诸多顶级富豪愿意为修复工程提供巨额捐助,总额甚至超过资金需求总量。
(《修复巴黎圣母院有多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于上万法国人为大火中的巴黎圣母院跪地祈祷,可见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B.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品,它的美妙和迷人源自于它的立面设计遵循黄金分割,彰显了和谐、匀称之美。
C.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宣布修复圣母院的重要原因。
D.斯洛伐克团队的修复方案最符合建筑师维奥勒·杜克的主张,但与大部分法国民众的想法相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荆棘冠”和古老的玫瑰花窗等重要文物,巴黎圣母院受损严重,几乎被完全摧毁。
B.约翰·罗斯金赞同马克龙修复圣母院的提议,但是反对在修复中加入现代建筑元素的建议。
C.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出人意料,但是事实上,这场火灾的隐患在圣母院修建时就埋下了。
D.在如何修复巴黎圣母院的问题上,大部分法国民众比总统马克龙和几位专家都更为保守。
3.根据材料内容,部分法国人想要将巴黎圣母院修复成原先的状态,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普遍律令,同时它还以追求自由为目的。尽管如此,很多人仍然认为道德法则在实际生活中乃是一种约束、限制,康德对此指出,道德的自律实质上代表的正是自由。
自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奋争与追求的目标。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临死前那一声裂人心肺的“freedom”感动了多少颗灵魂。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自由的意义等同于不受任何约束,将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与责任看作是束缚的枷锁,总是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挣脱捆绑住风筝的线,幻化为天空中任意翱翔的鸟儿。于是,青年人把反叛视为争取自由的斗争,他们反文化、反社会、反家庭、反对一切与自我意愿相违背的规则;如果这还仅仅是年轻的躁动与不成熟,那么那些以自由的名义来中饱私囊、骗取利益甚至是伤害他人的人,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罪恶了。人们对自由的误解如此之深,以至于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西方学者将哲学中自由的本意与《圣经》中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情形相比。亚当与夏娃原本生活在一片安宁之中,在伊甸园里,没有选择,没有思想。这隐喻了人类没有自由的史前时代,人们受到自然的制约,其行为也一并交由自然负责——只要听从自然的发落就能够享受到无尽的果实与欢乐。但是,从偷食了智慧之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拥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这表征了文明时代的兴起。从这一刻起,人从自然的管辖中脱离了出来,人类的主人不再是上帝,而是他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被赶出伊甸园,这说明人享有了真正的自由。也正因如此,人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人类在脱离了上帝制约的同时,也失去了上帝的庇荫。可见,自由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它的终身伴侣正是责任。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自由的意义是做自己的主人,而道德的目的是善本身,正是在这一点王,道德自律等同于自由。可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道德的行为。人们对善的选择、对道德律令的遵循正体现了人们做自己主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自由意志,这正是孔子形容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道德律令以自身为指向,向人们呈现出一个完全独立于动物性、超越了人的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独特生命;人们在追求善的行为中,摆脱了感性欲望的束缚,从而抵达自由之境地。如果可以套用富尔克关于正义与自由的名言,我们就会这样说:“道德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失去。”当一个人在实践中不能选择道德行为时,他必然是受制于一切关于快乐、舒适、利益乃至情感等感官欲望的束缚。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选择道德行为,就说明他是一个能够为自己做主能够为自己负责、一个可以自由而不受限制地选择行为方式的人。
总之,全部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人自身为目的,诸如自杀、说谎、不去发展自己的才智、不去帮助别人,凡此种种行为都意味着对人自身尊严的伤害与诋毁,这对于一个自由的人来说,是绝不能容忍的。
(节选自王梓《道德是一种义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众人认为道德法则在实际生活中是约束、限制的认识,康德指出道德本身代表的正是自由。
B.青年人为争取自由而选择反叛和那些以自由的名义来欺骗伤害他人的行为,都有罪恶的成分。
C.人类偷食智慧之果,从自然的管辖中脱离出来,拥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表征文明时代的兴起。
D.道德律令不从属于动物性,以自身为指向的道德律令构成了超越人的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生命独特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情形与自由的本意作对比,对自由的含义进行了恰当而形象的分析。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引用论证,其中用歌德的名言论证了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自由这一观点。
C.文章第四段从自山的意义和道德的目的出发,指出道德自律等同于自由,这也就表明真正的自由是道德行为。
D.文章从人们对自由的误解写起,再到自由意义的探寻,最后论述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层层深入,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用亚当夏娃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自己主人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B.在人类行为交由自然负责,人类听从自然的发落就能享受到果实与欢乐的时代,人类的自由是不完整的。
C.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选择道德行为,他就能摆脱快乐、舒适、利益乃至情感等感官欲望的束缚。
D.一个自由的人应该珍视尊严,他绝对不能容忍诸如自杀、说谎等行为来伤害与诋毁自身的尊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张富清,94岁,原西北野战军战士,曾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战功赫赫;从部队退役后,他选择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民,默默奉献……
②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核潜艇深潜到极限。
③于敏,1961年放弃持续了十年已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原子核研究而参与氢弹原理研究,他说:“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从那时起,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在生命成长中,总会有一些引导我们成长的“引路人”。从这些建国七十周年国家勋章获得者的事迹中,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写一篇文章,恰当地引用材料内容,表达你的人生感悟及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基层小官”,尤其是村干部,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和农民,,其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小官”看似职位小、实权却挺大,一旦贪腐,这些“小蝇、蝼蚁”的危害不亚于,甚至远超“大老虎”。从近几年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这些贪腐的小官或身居关键岗位,以权谋私;或利用工程建设,“靠山吃山”;或盯着补贴款项,“雁过拔毛”……贪腐数额多则数亿元,少则几千万、几百万,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着国家执政之基。
盯住“微权力”、遏制“小官贪腐”,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十”大数据监督模式,加大对小微权力的监督。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人才问题上,最理想的局面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①_____,“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以欣赏的眼光识才,人才并不等于全才。绝大多数人才②______,而且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缺点或缺陷。以过人的胆识用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我国古人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之谈。③______,就应排除流言蜚语的干扰、摒弃孤疑犹豫的心态,大胆为人才搭设舞台、提供平台,为其创造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并为有担当的人才担当、为敢负责的人才负责,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