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垃圾分类被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究其原因,扔垃圾是举手之劳,让一户家庭分类也容易,但是,______。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______。推行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______,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①让全社会齐步走不容易 ②需要各方协力推进 ③还能够提升国民素质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第一处空前面的语境强调垃圾分类推广是小事,但让一户家庭分类也容易,结合后面的语境强调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因此可以推断出该空表达的是让全社会都分类难,用书面语表达,可以用这句表达:让全社会齐步走不容易。第二空前面表达的是垃圾分类涉及面广,环节多,因此该空表达是各方要配合,可填“需要各方协力推进”。第三空前面表达的是推行垃圾分类的好处,先说能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资源回收,后面说能让社会更文明进步。因此该空是强调推行垃圾分类的作用,是能够还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因此应填“还能够提升国民素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瞿塘峡如果说像是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________,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________,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________的。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________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升起的一层青色的雾,使得三峡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心上面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连绵不断    姿态    变幻无穷    充裕

B.络绎不绝    形态    神秘莫测    充足

C.络绎不绝    姿态    变幻无穷    充裕

D.连绵不断    形态    神秘莫测    充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江后浪催前浪,轰轰烈烈地流向远方。

B.长江平静而缓慢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C.长江像一条五彩的带子在夕阳里显得悠悠飘飘,变得如此驯良。

D.长江像一条巨蟒,翻滚着,呼啸而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瞿塘峡如果说像是一道闸门,巫峡那么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B.如果说瞿塘峡像是一道闸门,巫峡那么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C.如果说瞿塘峡像是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D.不仅说瞿塘峡像是一道闸门,而且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了鲜明的批评态度。

(2)庄子说人在宇宙中的存在就像一粒米,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表达了同样的感慨;曹操在《短歌行》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来表达人生短暂的痛苦。

(3)《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②写此诗后两年,作者出任彭泽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忧道不忧贫”,但诗人认为那难以企及。他只喜欢“耕种有时息”,效法长沮、桀溺隐士的生活。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农耕生活、初春的田园风光让诗人愉悦欢欣。诗人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远处平旷田野上吹来的微风轻拂禾苗,禾苗长势良好,焕发出勃勃生机。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一句是说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就已使人很开心。诗人沉浸在淳朴、简单的田园生活中,与农人相伴而归,饮酒为乐。

D.这首诗看似散杂,其实散而有骨,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极富表现力。

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翳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下列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B.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C.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D.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是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制作礼乐,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B.“年”在此处指年号,年号是自汉朝开始用于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一帝一元,作为王朝统称。

C.“阳”与阴相对,属于古代的方位指称,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在文中,“岐山之阳”指岐山的南面。

D.“乙卯”属历法干支纪时,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用以表示年、月、日及时辰的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喜雨”二字为亭命名有前例可循,周公、汉武、叔孙等古来圣君贤人遇喜而名物,后人效仿而行,顺理成章。

B.苏轼到扶风第二年,开始一直不下雨,旱情严重,老百姓极为忧虑,后来三次雨降,上至官吏,下至小民,欣喜若狂。

C.酒席宴上,主客问答,言说无雨便无收成,便有社会治安方面的忧虑,进一步阐释有雨之喜的原因,回扣篇首“志喜”和“不忘”。

D.最后用韵文赞雨,认为这几场雨贵于珠玉,关乎国计民生,使喜雨之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述,雨致喜名亭,再次解说亭名由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之眼

连亭

①井是人向土地的一种窥视。人在大地上深深地凿出一个洞眼,索取地球体内的浆液,这本身是一种粗暴的入侵行为,却也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生存技能。

②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与井息息相关。传统乡村的井不必说了,古代的商业也发源于井。中唐学者张守节解说“市井”曰:“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井将人汇聚一处,人在井边互通有无,便有了市。

③有人的地方未必有井,有井的地方必定有过人。井是人类聚居地的心脏,向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运转。井,犹如大地的眼睛,看得见方土的醇厚,照得见人间的清浊。想知道人类居地有多大,去测一测井有多深。想知道人类的历史和秘密,去看一看井沿的斑纹。不了解井,就不能真正了解人。

④前几年,考古学者在广东的一个城郊发现一座古老的村庄,村庄所有井的命名,跟广西某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一模一样,甚至连房屋构造也有许多相似。细究之下才发现,几户从广西来的人家走到这里,停下来安家落户,他们并没有忘记广西老家,凭记忆把故乡搬到了这里,细微到每一片屋瓦的构造,每一眼水井的命名。“饮水思源”,或许在清冽的井水里,他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与故乡的联系。

⑤我家旁边有一口美丽的井。我家不设篱笆,也不砌墙,任何人都能来享用井水,即使看家严密的黄狗也不会介意。无论什么时候,井边都很热闹。白天,小孩子们喜欢在井边冲凉,姑娘们爱在井边洗头,妇人们也常在井边淘米。到了傍晚,那些戴草帽的乡亲,都会扛着锄头从田野上缓缓归来,从我家的井里舀出清水来洗脸上的泥土。那些泥土携带着田野的气息,使得黄昏有了成熟的颜色。而妇女们,就喜欢在井边的树下,搓搓洗洗,缝缝补补。她们经常一边干活一边话家常。在夏秋的午后,阳光从树叶间漏下来,在单纯而冗长的蝉声里,奶奶拿着针线在门槛上坐下,缝补一家人的衣裳。我有时在旁边玩耍,有时则伏在她身边打瞌睡。奶奶把用井水冷浸过的西瓜切开,小孩们就围拢过来,右手捧着一块吃,左手则拿着一块给旁边干活的母亲。

⑥在我们浑融的观念里,家与周围的自然没有严格的区分。大自然是家的延续,井水是母乳的延续。后来,我家的井没了。村里要修路,井虽然没有在路界当中,但是妨碍施工,他们就把井填了。与此同时,村里的很多井都接二连三地没了。井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净化水。当化工厂和毛皮厂在隐秘而持续地破坏我们村里的井水时,村里大多数人接受了自来水,并开始过起交水费的生活。只有一些固执而贫穷的老人继续喝井水,然后死去。之后,再也没人喝井水,没填掉的井荒寂了。

⑦伴随井的消失,许多蹊跷事儿也接连发生。因为污染,人类生命意识中的恐惧在蔓延。我们对井水越来越不放心,就像我们对陌生人心怀防范一样。我们变得与一切都隔膜了,我们好像变得“更进步”,却也活得“更辛苦”。

⑧我们破坏养育我们多年的井,如同弄瞎大地的眼睛。失明的大地,又能将人类领往何处?或许瞎了的,正是人类自己。透过大地的眼睛,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些事情,正如利奥波德所说的,早已到了向土地靠近,而不是偏离土地的时候了。

(节选自2019年6月《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通过写人与井的关系由密切到隔膜,表现作者对井充分地肯定,由衷地喜爱和深切地留恋。

B.④段写古时到广东落户的某地村民,“复制”了故乡井的命名,表现井可以用来寄托人们的乡情。

C.⑥段写由于工厂污染,井正从“我们”村的生活中消失,借以引出文章中心主旨——保护环境。

D.⑧段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人与大地的密切关系,旗帜鲜明地表示出对人们破坏井的行为不满。

2.文中⑤段描写故乡人的井边生活场景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结合全文,解释文章标题“大地之眼”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