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的“孤云”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云”,都写出了官场失意,朋友离去的孤独。

B.颔联描绘了一幅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光辉清亮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

C.颈联第六句,“滋”字写出了茂盛的药草滋养了地上的青苔,令隐居之地也有了生机。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伴,隐逸终生的情怀。

E.本诗的语言洗练自然,富有表现力,洋溢着诗人对石门山隐逸环境的喜爱赞美之情。

(2)从整诗阅读的角度,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选材内容和景物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1)A D (2)(1)选材不同。陶诗属于田园诗,选择了村庄、炊烟等景物。常诗属于山水诗,选择清溪、松鹤等景物。(2)意象不同。陶诗选择具有乡村特色的意象。常诗选择具有文人气息的意象。(3)手法不同。陶诗选择景物虽多,但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不用修饰,不用渲染。常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4)写景的角度不同。陶诗近景远景相结合。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接着写远景,村庄,炊烟、狗吠等。常诗写景则由上而下,由天上月到地上的花影、药院,富有层次感。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错在“都写出了官场失意,朋友离去的孤独”。常诗所以赋予云以孤独的特点,是因王昌龄已不在此处。李诗则因个人的失意,所以赋眼中的云以孤独之感。 D项,从注释可以看出,此时王昌龄已去做官,不是追随他隐居。 故选A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整诗阅读的角度,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选材内容和景物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需要结合两首诗分别分析,然后比较不同之处。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选择具有文人气息的意象,如松树、花影,药院、鸾鹤等。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宿”、“滋”二字,让茅亭和药院有了人的气息。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则由上而下,由天上月到地上的花影、药院,富有层次感。 陶诗属于田园诗。陶诗选择具有乡村特色的意象,比如宅子、草屋、榆柳,桃李,鸡狗等。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

(二)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pō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汉代时分为“汉赋”、“文赋”,它们都要求句式工整,不太注重押韵,《赤壁赋》是文赋。

B.浮图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或佛塔。

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D.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也指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本文指第二种含义。

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以散句为主,整句较少;选文二写景语言简洁精炼,写人刻画细致,形象生动传神。

B.选文一以江水、明月引出对万物变异及人生哲理的议论;选文二写了苏辙和苏轼逍遥山水的美好回忆,表达了深厚的兄弟情。

C.两段选文都有点到景物,但选文一侧重议论说理,江和月是其议论的载体;选文二则是将江和山等美景与人的情趣融合为一。

D.两段选文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超脱的精神状态,但选文一将人放置于宇宙和历史中去思考,表现出作者超然于俗的态度;选文二则认为自己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也能获得快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⑵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渐见愁煎迫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何言复来还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  ⑥有碑仆道    ⑦窈窕艳城郭     ⑧固一世之雄也

A.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⑧/③⑤/④/⑥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幽壑之潜蛟    ②始于其址    ③常在于险远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少长咸集   ⑥ 心而抑志兮    ⑦黄泉共为友   ⑧謇谇而夕替   ⑨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⑨/②④⑦/③⑤/⑥⑧ B.①⑥/②④/③⑤/⑦⑧/⑨

C.①⑥/②⑨/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④⑦/③⑤/⑧/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既若录                   而其愈奇

B.顺流东                     抱明月长终

C.思之                     举谓新妇

D.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

 

查看答案

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高余冠岌岌兮     ②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③纵一苇所如       ④悟言一室内        ⑤月出于东山

⑥凌万顷茫然       ⑦倚歌而和          ⑧不知东方既白

A.①⑥/②⑧/③/④⑤/⑦ B.①⑧/③⑥/②④⑤/⑦

C.①④⑤/②/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⑧/③/④⑥/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