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一)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一)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一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红倚翠偎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大烟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文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⑴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秋天的况味》一文首段,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并用大量笔墨,写出了其抽烟时候“烟”轻松自由的特点,表现出其“情绪”悠然如秋之意味。

B.《秋天的况味》一文中,林语堂先生认为秋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二是如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甚至于如老气横秋骂人般的秋林古色之滋味。

C.两篇选文都是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心中秋的味道。《故都的秋》深刻厚重,蕴藏着孤独忧郁,充满了悲凉的美感;《秋天的况味》笔调幽默,写出了作者达观清淡的生活态度,氤氲着舒缓的文人情调。

D.《故都的秋》一文中,“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仅运用了比喻手法,就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可见其语言功力之深厚。

E.《秋天的况味》后半部分,作者同样写出了秋的意境,不过这次的意图与开头大不相同,主要是表现自己对“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意味的喜爱与沉醉。

⑵对比手法在两篇选文中的运用十分突出,请各举出一处并作分析。

⑶林语堂说“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接着引用邓肯的话说,“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请结合文章谈谈对“秋”和“人生”的理解。

 

(1)BD (2)参考示例:《秋天的况味》:与传统诗文中的秋对比,不同于传统诗文中肃杀凄凉的秋,而是古色苍茏的秋,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偏爱、痴迷、钟情。与春夏冬季节对比,不同于春的阳气勃勃、夏的炎烈迫人、冬的桔槁凋零,秋更有磅礴气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偏爱、痴迷、钟情。初秋晚秋对比,不是晚秋的凛冽萧瑟,而是令人赏乐的、温和的初秋,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偏爱、痴迷、钟情。(以上任选一点)《故都的秋》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写出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林语堂的秋天既是指自然界的秋天,也指人生命中的秋天。“秋”是一年四时里最好的季节,它能带给人以快乐;人生中年阶段相当于一年四时的秋天,是人生的“纯熟”期,作者借对赞美“秋天”,表达自己对人之中年的礼赞。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林语堂先生认为秋的含义有两层……滋味”错误。文章第三段集中写了作者对秋的看法,“秋是代表成熟”“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最有意味的不是晚秋而是初秋;秋天的况味在于温和、成熟,给人古色苍茫的感觉;秋天的况味还在于生活的自由闲适。 D项,“就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错误。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故选BD。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比手法在两篇选文中的运用十分突出,请各举出一处并作分析”,题干已经明确要求手法为对比,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如“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作用:是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所带给人的一种愉快,是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的快乐。《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静”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3)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文章谈谈对‘秋’和‘人生’的理解”,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邓肯认为秋天比春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秋天给人的感觉更快乐;秋天赠给人们更多的爱。②作者和邓肯有同样的感觉,非常赞同邓肯的观点。在很多人的眼里,秋是悲凉、凄惶、萧瑟、肃杀的代名词,是悲的象征意义,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当然,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成熟的季节,是金黄的感觉,让人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林语堂先生整篇围绕自己手边的烟展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阐明自己的观点“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先生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林语堂先生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经历了洗涤,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他们就是林语堂先生想说的秋的丰厚,人生之秋的丰厚。 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吧。我们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作者借对赞美“秋天”,表达自己对人之中年的礼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和《关雎》都出自《诗经》,都有对心上人思念的描写。女子不见男子到来,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男子则是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和《短歌行》都有月亮的意象,但涵义不同。前者有关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后者是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不忘初心,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要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的信仰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诗句来批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雁入胡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的“孤云”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云”,都写出了官场失意,朋友离去的孤独。

B.颔联描绘了一幅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光辉清亮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

C.颈联第六句,“滋”字写出了茂盛的药草滋养了地上的青苔,令隐居之地也有了生机。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伴,隐逸终生的情怀。

E.本诗的语言洗练自然,富有表现力,洋溢着诗人对石门山隐逸环境的喜爱赞美之情。

(2)从整诗阅读的角度,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选材内容和景物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

(二)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pō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汉代时分为“汉赋”、“文赋”,它们都要求句式工整,不太注重押韵,《赤壁赋》是文赋。

B.浮图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或佛塔。

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D.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也指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本文指第二种含义。

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以散句为主,整句较少;选文二写景语言简洁精炼,写人刻画细致,形象生动传神。

B.选文一以江水、明月引出对万物变异及人生哲理的议论;选文二写了苏辙和苏轼逍遥山水的美好回忆,表达了深厚的兄弟情。

C.两段选文都有点到景物,但选文一侧重议论说理,江和月是其议论的载体;选文二则是将江和山等美景与人的情趣融合为一。

D.两段选文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超脱的精神状态,但选文一将人放置于宇宙和历史中去思考,表现出作者超然于俗的态度;选文二则认为自己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也能获得快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⑵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渐见愁煎迫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何言复来还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  ⑥有碑仆道    ⑦窈窕艳城郭     ⑧固一世之雄也

A.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⑧/③⑤/④/⑥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幽壑之潜蛟    ②始于其址    ③常在于险远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少长咸集   ⑥ 心而抑志兮    ⑦黄泉共为友   ⑧謇谇而夕替   ⑨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⑨/②④⑦/③⑤/⑥⑧ B.①⑥/②④/③⑤/⑦⑧/⑨

C.①⑥/②⑨/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④⑦/③⑤/⑧/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