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按要求为之写一首小诗。 人物:郭沫若 闻一多 史铁生...

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按要求为之写一首小诗。

人物:郭沫若 闻一多 史铁生 雪莱 陶渊明  苏轼  李清照

要求:用两个比喻,形成“你是……你更是……”的句式结构;符合人物身份与特点;开头要写人物,如“苏轼,你是……”;断句用“/”间隔;字数在40-80字。

 

苏轼,你是一湾朗月,/把千里婵娟送往人们的心田;/你更是一溪激流,/大浪淘沙,/惊涛拍岸。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你更是一道闪电,/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时要先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从所给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按要求为之写一首小诗。所给的人物有郭沫若、闻一多、史铁生、雪莱、陶渊明、苏轼、李清照,要求用两个比喻,形成“你是……你更是……”的句式结构,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与特点,开头要写人物,并给出相关句式,如“苏轼,你是……”,同时要求断句用“/”间隔,字数在40-80字。作答时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两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根据所选人物的生平事迹、情感追求、历史价值等选择一二角度进行表述即可,注意句式“你是……你更是……”,前后内容应为递进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新中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①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② ,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排比、比喻、拟人 B.对偶、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骏马与劣马的对比,劝勉人们要学习不止。

(3)中国人的老话中有“春光难遇秋草”,但如果相遇了,便是一种奇迹,正如秦观《鹊桥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谁不期望与美丽 相逢,“奇迹”到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注)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的?

 

查看答案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