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建构。
B.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呼唤。
C.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
D.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巨大贡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①________,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柿子中的有机酸和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②_______,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排泄。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除了醒酒,柿子本身口味甘甜、营养丰富,但是,③ ______,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在医疗、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前景可期,为公众勾勒出一幅信息通畅、生活便捷的美好图景。但同时,数据违规使用、非法交易等问题频发,如得不到及时整治,势必影响数据利用效果与大数据产业发展。大批网友表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不仅在酒店预订方面,在打车、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等线上消费中,电商“杀熟”的情况可谓 。
低价是有效的“拉新”手段,在流量红利见顶、电商获客成本高的当下,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形成后提高价格,已经成为部分商家不公开的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基于大数据的“千人千面”,通过出让部分个人隐私,帮助企业作最优决策,本是有利于双方 的事情,但一些企业却利用大数据“作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零售行业,在新零售火爆的当下,线上消费积累的亿万消费大数据优势是其能够继续引领消费的有力保障。如果一再出现大数据“杀熟”丑闻,将会影响新零售中用户对大数据这个工具的态度,( ),最终影响整个新零售电商行业的发展。
大数据“杀熟”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无法了解企业在数据黑箱里究竟装了哪些运算法则,也没有人能够在智能计算定义运行的经济社会中 。利用好大数据的同时,强化治理,谨防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新的困扰,已经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比比皆是 各得其所 明哲保身 刻不容缓
B.俯拾即是 各得其所 独善其身 迫不及待
C.俯拾即是 互利共赢 明哲保身 迫不及待
D.比比皆是 互利共赢 独善其身 刻不容缓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不公开的“潜规则”。
B.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这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
C.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
D.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形成后提高价格,这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户将会对新零售的各种应用采取抵制态度
B.使用户对于新零售的各种应用采取抵制态度
C.新零售的各种应用,将会被用户抵制不用
D.用户将会抵制新零售的各种应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写诗人重游故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在“易水诀别”场景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送别时慷慨悲壮气氛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决心效法前贤,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