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法准确流畅。
①南太平洋清凉的海风给了巴厘岛最适宜的温度,(②使这里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儿空气并不让人觉得燥热。③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青青草木,山花烂漫,4)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穿插其间的梯田,让游客好像在画中行走。⑤巴厘岛到处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氛围。⑥走在发生过爆炸案的当年的库塔街上。⑦丝毫不会有恐怖的感觉。⑧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人们有一种悠闲的气质,)岛上近两万多座庙宇又为它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___________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挖掘题材内涵。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______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不仅要讲“好故事”,① 。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着__________的人性微光。② “讲好”故事更为复杂。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_________、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感染 画龙点睛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B.感召 锦上添花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C.感染 画龙点睛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D.感召 锦上添花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2.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写得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来愈没有分量。
B.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继而下起鹅毛般大雪来。
C.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D.如果一篇文章,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称之为没有灵魂的文章。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写宋荣子超脱世外,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当时的士人崇尚虚无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了大自然色彩的变幻,突出了深秋山水的景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富阳道中①
毛滂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②亦临风散。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浊]①生查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这首词是毛滂辞官后,行于富阳途中所作。②香:祈祝燃香的轻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出城后一直陷于黯然萧索的氛围中,内心涌现出强烈的怅意和思念之情。
B.词人在见到所思之人花容憔悴,困慵无绪的状态之后,再也无心抚弦歌唱。
C.词人用一个“乱”字作结,表现了他思人念己、瞻前顾后、愁肠百结的难言之隐。
D.词人眼里的大自然景物毫无美感,只是平添迷离惝恍,凄恻悲凉,恼人烦乱。
2.“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一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做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鄙人,谦称,对别人自称为“鄙人”,表示自己地位不高,知识浅陋。
C.从子,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析燕国处境。苏代看到苏秦实现了志向,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其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2)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窝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搬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②。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大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吧。”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
“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辩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③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没有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辩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④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想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一九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举行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次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9月28日临时参议院议决10月10日为国庆纪念日,又称“双十节”。②斑驳陆离的洋布: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旗,也叫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③洪杨:洪,指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都区人;杨,指杨秀清(1820―1856),广西桂平人。二人都是太平天国的领袖。④阿尔志跋绥夫: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鲁迅曾赞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达到极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辫子是旧习惯旧势力顽固守旧的标志,鲁迅借辫子寄寓了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恨,对软弱、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激愤。
B.本文几乎通篇都是N先生的独白,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而“我”是引发话题的配角。
C.作者将N先生的感情处理得起伏有致,由激愤到诘责,由沉痛到得意,由得意到沉痛,显示出一种心理矛盾错综到难以言状的复杂。
D.本文没有树立完整的人物形象,没有相对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在艺术上不够丰厚精美,但是作品着力于一种观念的表达。
2.N先生说:“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话的艺术表现力。
3.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见闻塑造了一个经历过辛亥革命的前辈形象——N先生。请结合全文分析N先生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