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李营村,一排排民房,红顶白墙,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李营村,一排排民房,红顶白墙,________,村在林中,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30年前这个村子还是个“烂摊子”,转变始于李志刚的“临危________”。他上任后,动员村民搞“旱改稻”。但没水没电,又没钱,于是,李志刚天天往乡里县里跑,硬是跑来了3万多元无息贷款。(          )那年秋后,水稻大丰收!第二年,全村一鼓作气把旱地都改成了种水稻。

李志刚并不满足。从“旱改稻”到“稻菜双茬”,再到“三位一体”生态棚,再到生态观光园……32年过去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已提高到了去年的6万元,远远超过了过去的300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好光景还要好________。李志刚给村干部“约法五章”,村民出义务工“四明确、四清楚、四不准”,房屋地基、院墙、高度“三统一”,环境卫生“门前三包”……人人遵纪守法,李营村营造出________的政治生态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星罗棋布    受命        风气        春风和气

B.星罗棋布    授命        风尚        风清气正

C.鳞次栉比    授命        风尚        春风和气

D.鳞次栉比    受命        风气        风清气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心扎进工作的他,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B.他一头扎进工作,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C.他一头扎进工作里,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D.一头扎进工作里的他,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32年来,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到去年的6万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B.32年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C.32年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0倍,从过去的300元到现在的6万元,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D.32年来,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符合语境。“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此处指房屋,应填“鳞次栉比”。 “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务。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授命”,献出生命或下命令。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此处指接受任务,应填“受命”。 “风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或习惯。此处指村子中的流行,应填“风气”。 “风清气正”,风气清廉端正。“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此处指村子风气好,应填“风清气正”。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叙述的主体是“他”,所以“他”应该放在句首,排除AD;没日没夜与日夜重复,排除AB。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人均收入”的说法不明确,应为“年人均收入”,排除CD;按文中数字来看,应为“是原来的200倍”或“增长了199倍”,排除AC;最后一句主语应是“李营村”,排除AD。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别像你爹,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

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

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爹还是喝酒,喝完酒就去山上鼓捣苹果树,鼓捣完苹果树就去地里整庄稼,整完庄稼再回家喂牛劈柴。总之,娘走了后,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以后跟着娘,哪怕喊另一个人爹。

爹让我往东,我偏往西,让我撵鸡,我偏打狗。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能看得出爹心里也高兴,但父子之间还是很少说话。我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让他感到骄傲,而是记住了娘的话。

县中念书那会儿,我住校,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尽量避免那个看一眼就心烦的家。有时我也会去娘那里。

有一次,一连两个月,我都没回过家。

那天,爹竟然找到了学校。

见到我的那刻,他嘴唇抖得厉害,想说什么,但又像咽吐沫般咽了回去。

那深陷的眼眶,似乎有些湿润。我没说话。

倒是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路跟我到了宿舍。从肩上卸下一个花布包袱,那包袱上还坏了个小洞,一扣一扣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把煮熟的鸡蛋,接着又掏出几个苹果,一叠煎饼……

最后掏出一袋烧鸡。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有些目瞪口呆。

这也正常,城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土的人和这么土的货。

破旧的深色裤子,屁股上还打着块补丁,一双粗糙的手,像树皮般退去光泽。显然,与给他们递牛奶的那些柔软的手,没法相提并论。

走的时候,爹又从腰间取下,一个旧得发黄的钱夹子,从里面掏出一叠钱,一张一张的数着,却没有一张大的。

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更是张大了嘴。

这也正常,他们都习惯从爸妈手里拿整张的钱,一张就足够爹手里的一叠。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爹从地里,一滴滴汗水换来的钱。

看着爹,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把爹送到校门外。当他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慢吞吞消失在拱桥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那样子,像彩虹那样美。

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工作。娘对我说:“其实你爹这人不坏,就是脾气臭,不让人说一个不字,喝了酒更起劲。那时我性子也倔。”

我咬着有些颤抖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再后来,在老家结婚那天,不大的小山村,炸了锅,所有的人都送来了祝福。

我知道有个人比我还幸福。

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缓缓开口:“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

唱着唱着,我哽咽了。一生要强,现在已满头银发的爹,忍不住转过脸去,抹着眼泪。娘哭了,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语言朴实无华,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父亲形象。

B.开头写雪大如席,以及刷得白茫茫的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出母子分别时心情的沉重。

C.母亲临走时摸着我的头说的那些话,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也为后文“我”学有所成等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母亲走后,父亲不停地劳动,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

2.小说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简析文中“我”的形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5)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9)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两人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李白诗歌的地位,交代出李白诗歌冠绝当代的原因是思想与众不同。

B.颔联将李白的诗歌与古人作比较,突显了李诗清新俊逸的特点,饱含赞美之情。

C.尾联既包含作者对过去两人友谊的怀念之情,又有对未来重聚论文的渴望之情。

D.全诗以费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再回到诗,以“忆”统领,转接自然。

2.颈联看似平淡,实则意蕴丰富,历来为人称赏。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亲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属无患矣。”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惠王二十三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B.留候,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D.谥,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倾尽家产,为韩报仇。因祖父和父亲在韩国做过五代丞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赏求刺客刺杀秦王,意欲为韩报仇。

B.张良慧眼识主,认定沛公。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

C.张良运筹帷幄,籍此封侯。张良因身体多病,不曾亲自带兵,无战斗之功,凭借出谋划策,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获得了三万户的封邑。

D.张良机智敏锐,阻止谋反。在朝廷分封出现问题时,张良善于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提出合理建议,成功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谋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B.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戴望舒诗集》等。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与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风骚”。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