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提出“万物并育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可以共生共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强调一般性、普遍性当中广泛且必然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东西方哲学同声相应,揭示出世界的多样性。

人类文明也不是只有一个色调、一种模式,可以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同样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文化发展出“明德慎刑”“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并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形成完备制度,蔚为大观的《唐六典》等历代王朝大典即是明证;古代地中海地区广泛的贸易活动,催生出商品交换规则十分发达尤以民法见长的罗马法。今天,法治已从传统和古典发展到现代,然而世界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法治模式不可能定于一尊。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制度的生成和运作模式具有显著区别。人类法治文明并没有因走向现代化而失去丰富多彩、流于千篇一律,反而在体现世界性的同时保持本土性,呈现出一幅各美其美的图景。

就拿基本的司法制度来说,人类法治文明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模式。英美等国的法官可以找出若干年前的判例去确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欧洲大陆的法官则主要依照体系庞大、逻辑严密的刑法典定罪量刑。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国情特点、历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究竟通过哪种途径来实现法治、法治的具体制度如何安排等,并没有统一的建构模式、实现机制和评价标准。可见,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虽有一定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归根结底源于各国法治“土壤”的不同。不同的国情必然使不同国家走上各具特色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思想,所以中国人民追求大一统的政治发展格局,形成国家法制统一的文明传统。

法治文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这既符合人类文明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也是法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照抄别国的法治模式构建起自己的法治文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走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意愿。这一法治道路既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能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在探索自己法治道路的同时,也为不同法治文明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众多国家参与,这些国家分属于不同法律体系。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促进不同法治文明交流合作,倡导各国共同为建立更加公平的多边合作机制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仅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以实际行动促进人类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9-06-12 作者 步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东西方哲学家的言语,意在说明在多样性问题上,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是同声相应的。

B.《唐六典》的出现,表明古代法系建设中的中国,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制度。

C.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表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法治的生成和运作模式会有明显不同。

D.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法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些决定了法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 1—2 自然节,虽然并没有涉及法治文明这个中心话题,但是却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B.第 5 节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提出的问题,并引出下文对我国有关法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介绍。

C.第 4 节中,以英美、欧洲大陆法官判案为例,意在说明法治文明的形成没有统一的建构模式。

D.本文属于卒章显志式的论述结构,末段提出中心论点:人类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则与其相互解释。

B.中国努力促进不同法治文明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使得“一带一路”的倡议吸引众多国家参与。

C.法治文明的现代性与丰富多彩化、世界性与本土性共生共存,才会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法治文明和谐图景。

D.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民提供给世界的一份“中国方案”。

 

1.C 2.A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从文本中快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加以对照,可能的问题有:时空错位、逻辑不当、程度范围有别、遗漏或杂糅信息等等。本题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千万别误选不正确的选项,导致做无用功。 A项,“首段引用东西方哲学家的言语,意在说明在多样性问题上,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是同声相应的”曲解文意。提取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是“东西方哲学同声相应,揭示出世界的多样性”,可见原文内容是“东西方哲学”,到选项中落掉了“哲学”二字,扩展了范围。 B项,“《唐六典》的出现,表明……”,错误。根据原文信息“并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形成完备制度,蔚为大观的《唐六典》等历代王朝大典即是明证”,可见《唐六典》只是“明证”(明确的证据),并非它的“出现”,表明“古代法系建设中的中国,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制度”,或者说并非“出现”表明……,而是《唐六典》的内容本身证明“已经形成了完备制度”,选项偷换概念,逻辑不成立。 D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法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些决定了法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逻辑关系混乱。原文内容是“法治文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这既符合人类文明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也是法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可见只是说“符合”,并非“决定了”,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述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主要考查论证内容和层次,要深入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段意及段与段间的关系。 A项,“本文 1—2 自然节,虽然并没有涉及法治文明这个中心话题”,但是却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理解不当。本文1自然段先说世界的多样性,2自然段进而引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然后3自然段再深入一层写到“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同样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可见前两段虽然没有涉及法治但谈到了文明这个话题,另外本文的论点在结尾段卒章显志,所以前两段只是层层铺垫引出话题,而非引出论点。 故选A。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推断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照选项在原文中筛选提取信息,然后仔细比对,找出问题。对常见问题陷阱应该心中有数。这类题型有时候会超越文本,需要考生联系生活或者知识积累进行灵活理解、合理判断。比如本题考查的其实是文化常识储备情况:“道法自然”,选自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是终极的,它自己取法于自己;“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先儒提出的境界,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儒家(孔子)的《礼记.中庸》,意思是: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A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错,出处不一致。而且“相互解释”表述也不当,原文说“同声相应”,意思是表达一样的意思,观点相同,可见并非相互解释。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请从材料列举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选择一至两个关键词,联系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胡春华指出,第一季度是猪肉消费较为集中的时期,必须多措并举保障肉食品市场供应,防止脱销断档。要引导养殖企业及时出栏,鼓励社会储备投向市场,扩大牛羊肉、禽肉等替代品供给,做好冻猪肉储备投放。要_______,强化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要_______,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操控市场等干扰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区域封锁、市场分割等做法。针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李营村,一排排民房,红顶白墙,________,村在林中,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30年前这个村子还是个“烂摊子”,转变始于李志刚的“临危________”。他上任后,动员村民搞“旱改稻”。但没水没电,又没钱,于是,李志刚天天往乡里县里跑,硬是跑来了3万多元无息贷款。(          )那年秋后,水稻大丰收!第二年,全村一鼓作气把旱地都改成了种水稻。

李志刚并不满足。从“旱改稻”到“稻菜双茬”,再到“三位一体”生态棚,再到生态观光园……32年过去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已提高到了去年的6万元,远远超过了过去的300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好光景还要好________。李志刚给村干部“约法五章”,村民出义务工“四明确、四清楚、四不准”,房屋地基、院墙、高度“三统一”,环境卫生“门前三包”……人人遵纪守法,李营村营造出________的政治生态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星罗棋布    受命        风气        春风和气

B.星罗棋布    授命        风尚        风清气正

C.鳞次栉比    授命        风尚        春风和气

D.鳞次栉比    受命        风气        风清气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心扎进工作的他,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B.他一头扎进工作,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C.他一头扎进工作里,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D.一头扎进工作里的他,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32年来,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到去年的6万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B.32年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C.32年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0倍,从过去的300元到现在的6万元,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D.32年来,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别像你爹,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

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

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爹还是喝酒,喝完酒就去山上鼓捣苹果树,鼓捣完苹果树就去地里整庄稼,整完庄稼再回家喂牛劈柴。总之,娘走了后,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以后跟着娘,哪怕喊另一个人爹。

爹让我往东,我偏往西,让我撵鸡,我偏打狗。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能看得出爹心里也高兴,但父子之间还是很少说话。我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让他感到骄傲,而是记住了娘的话。

县中念书那会儿,我住校,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尽量避免那个看一眼就心烦的家。有时我也会去娘那里。

有一次,一连两个月,我都没回过家。

那天,爹竟然找到了学校。

见到我的那刻,他嘴唇抖得厉害,想说什么,但又像咽吐沫般咽了回去。

那深陷的眼眶,似乎有些湿润。我没说话。

倒是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路跟我到了宿舍。从肩上卸下一个花布包袱,那包袱上还坏了个小洞,一扣一扣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把煮熟的鸡蛋,接着又掏出几个苹果,一叠煎饼……

最后掏出一袋烧鸡。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有些目瞪口呆。

这也正常,城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土的人和这么土的货。

破旧的深色裤子,屁股上还打着块补丁,一双粗糙的手,像树皮般退去光泽。显然,与给他们递牛奶的那些柔软的手,没法相提并论。

走的时候,爹又从腰间取下,一个旧得发黄的钱夹子,从里面掏出一叠钱,一张一张的数着,却没有一张大的。

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更是张大了嘴。

这也正常,他们都习惯从爸妈手里拿整张的钱,一张就足够爹手里的一叠。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爹从地里,一滴滴汗水换来的钱。

看着爹,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把爹送到校门外。当他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慢吞吞消失在拱桥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那样子,像彩虹那样美。

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工作。娘对我说:“其实你爹这人不坏,就是脾气臭,不让人说一个不字,喝了酒更起劲。那时我性子也倔。”

我咬着有些颤抖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再后来,在老家结婚那天,不大的小山村,炸了锅,所有的人都送来了祝福。

我知道有个人比我还幸福。

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缓缓开口:“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

唱着唱着,我哽咽了。一生要强,现在已满头银发的爹,忍不住转过脸去,抹着眼泪。娘哭了,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语言朴实无华,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父亲形象。

B.开头写雪大如席,以及刷得白茫茫的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出母子分别时心情的沉重。

C.母亲临走时摸着我的头说的那些话,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也为后文“我”学有所成等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母亲走后,父亲不停地劳动,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

2.小说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简析文中“我”的形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5)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9)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