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弹 刘勇 枪声停下来的时候,三营长李江义满身鲜血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弹

刘勇

枪声停下来的时候,三营长李江义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军长面前。

“你还有脸来见我,知道军法吗?”军长的话像铅一样沉重。尽管他非常喜欢这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官,但他更加清楚,军法是无情的。

昨天也是这个时候,军长命令李江义带领全营官兵去坚守五号高地,无论如何必须把高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48 小时,否则军法处置。

命令是死的,必须坚决执行。凭着军人的直觉,李江义知道五号高地在整个战役中的地位。然而,在鬼子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和一次比一次更加猛烈的攻击下,加上敌我兵力悬殊太大,一天的战斗下来,三营的官兵已经牺牲众多,最后撤下阵地时只剩下 7 人。李江义并未因为要军法从事而逃跑,尽管他知道失去阵地将会给整个战役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但军人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把失败的消息报告给军长,哪怕是面对死亡他也必须这样做。

“钟参谋!”军长的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有!”一个年轻小伙子立在军长面前,等待接受任务。“把三营长拉出去执行军法!”尽管军长的话很轻,但意思却是明白的。

“是!”钟参谋答道。

就在这时,李江义突然胸脯一挺:“不用,我自己来!”他整了整破烂不堪的军装,用裹满绷带的右手向军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尔后迈着军人的步伐向远处走去。

军长用非常惋惜的目光注视着李江义的背影,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就在李江义拔出手枪对准自己脑袋的一刹那,军长有力的大手挥向了空中,洪亮的声音在原野中回响:“慢!”然后一步一步来到李江义身旁,从口袋里掏出一发锃亮的子弹:“用这个吧!”

“是!”李江义一个立正,接过军长的子弹装上枪膛。

军长退回到原处,只见李江义又一次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双目紧闭,用食指使劲扣动了扳机,只听见轻微“啪”的一声,子弹没有出膛。他知道这是一发臭弹。

李江义握着手枪,一步步向军长走来。军长却像钉子一样立在不远处,一动不动,像位擎天巨人。

“报告……”李江义端端正正地立在军长面前,忐忑不安地望着手中的枪。“这是一发臭弹。”

“不!”军长的大手有力地在李江义肩上拍了一下,“三营长已经死了,你现在是二团长!”

李江义睁大了迷惑的眼睛,他的第一感觉是估计自己耳朵出了毛病,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军长那洪钟般的声音又响了:“二团长李江义接受任务,我命令你率一个团在两个小时内夺回五号高地。听清楚,两个小时!”

“是!”尽管李江义还不明白这突然发生的一幕,但有一点他是非常清楚,军长又给了自己新的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他向军长敬过军礼后,便转身走了。

战斗终于结束了。当胜利的旗帜飘扬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时,军长来到了五号高地,此时李江义已是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壕里,军长俯身握着李江义裹着绷带的手:“我要给你记功!”

“军……”李江义听见军长那熟悉的声音,微微睁开了疲乏的双眼,极力把自己的手从军长的手中抽出,尔后哆嗦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发子弹,送到军长手里。“给,给……”他的话未说完,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军长望着手中的子弹,知道这是自己给李江义执行军法的那发臭弹,于是便使劲把它攥进了手心,然后脱帽向李江义默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少有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把笔墨集中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对军长的刻画,重点采用语言动作描写。

B.文中划线句子,对人物采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及军人应有的威严礼仪。

C.军长对三营长下达执行军法命令的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表明军长是个有血性的军人,根本不愿意对他执行军法。

D.“三营长已经死了,您现在是二团长”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军长对李江义的信任,是对他指挥才能的一种肯定。

2.文章结尾处写到李江义把那发臭子弹还给军长,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人固有一死。本文有三处写李江义面对死亡的情节,对李江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请你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

 

1.C 2.(1)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臭弹,让他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感,以及军长对自己的厚望;交给军长也写出了李江义完成任务后的欣慰。 (2)在故事情节上:使得故事情节更为流畅,前后呼应。 (3)在主旨表达上:渲染了悲壮的氛围,更加深刻地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敢于担当牺牲的英雄形象。 3.(1)丢失了阵地,面临军法处置。面对无情的军法,李江义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军长面前,他没有选择逃跑,这一情节表现他有军人的使命感、敢于担当。 (2)完成了军长给的任务,最后无遗憾地在战场上牺牲。臭弹代表了军长对他的信任与期望,给了第二次机会后李江义完成使命,欣慰赴死,表现了他敢于担当、悲壮英勇的形象。 (3)接受军长的子弹,拔枪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命令是死的,必须坚决执行。表现出他严格要求自己,毫不畏死、不怕牺牲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题为客观题,考查角度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词句含义、主旨大意、思想情感、形象特点等等。 C项,“表明军长是个有血性的军人”,理解不当。血性是刚强好义的个性,热情而具正义感,这里军长的心情确实是复杂而矛盾的,因为李江义没完成任务,而军令如山,必须按照军法处置;但因为有惋惜疼爱将才之情,军长又暗中帮了李江义,既执行了军法,又打了胜仗,成全李江义完成了任务。可见表明的是军长既严格又爱惜部下,刚柔兼具。并非表明好义的血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结尾段细节描写的作用。“文章结尾处写到李江义把那发臭子弹还给军长,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这类题思维角度如下:浅层看这一段的细节描写写了什么内容,深层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情突出了什么性格(形象),结构思路上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语言修辞上有何种效果,深层次探究与主旨情感有无关系等等。 首先明确结尾段细节描写的具体内容,即明确答题区间,结尾三段:“战斗终于结束了。当胜利的旗帜飘扬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时,军长来到了五号高地,此时李江义已是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壕里,军长俯身握着李江义裹着绷带的手:‘我要给你记功!’” “‘军……’李江义听见军长那熟悉的声音,微微睁开了疲乏的双眼,极力把自己的手从军长的手中抽出,尔后哆嗦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发子弹,送到军长手里。‘给,给……’他的话未说完,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军长望着手中的子弹,知道这是自己给李江义执行军法的那发臭弹,于是便使劲把它攥进了手心,然后脱帽向李江义默哀。” 从以上答题区间提取细节描写的句子有涉及神态描写的:“军长望着手中的子弹” “此时李江义已是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壕”。 有涉及外貌的描写:“军长俯身握着李江义裹着绷带的手”。 有涉及行为动作的描写:“于是便使劲把它攥进了手心,然后脱帽向李江义默哀”。 有涉及语言的描写:“我要给你记功!” “军……”“给,给……”。 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整合如下: 内容段意:全面、丰富,交代细致清楚,便于了解相关情形。 形象性格: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真实感人。 语言手法:具有画面感,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情节结构:使得故事情节更为流畅,自然,完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详备。 主旨情感:臭弹,让他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感,以及军长对自己的厚望;交给军长也写出了李江义完成任务后的欣慰,更加深刻地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与敢于担当牺牲的英雄形象。 3.本题考查考生对有关情节的赏析、理解能力。题干为“人固有一死。本文有三处写李江义面对死亡的情节,对李江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请你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答题区间为“三处写李江义面对死亡的情节”,明确了答题角度为“对李江义这个英雄人物的塑造作用很大”,具体要求为“请你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 解答这道题,首先应该提取筛选出有关面对死亡的情节: (1)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坚守48小时的阵地丢失了,面临军法处置。 (2)接受军长的子弹,拔枪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 (3)战争胜利了,李江义奄奄一息躺在战壕里,等待把那发臭弹交给军长。 然后分别说明这些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四字短语总结性格特点): (1)面对无情的军法,李江义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军长面前,他没有选择逃跑,这一情节表现他有军人的使命感、敢于担当,勇敢坚强。 (2)接受军长的子弹,拔枪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命令是死的,必须坚决执行。表现出他严格要求自己,毫不畏死、不怕牺牲的大义凛然、视死忽如归的精神。 (3)完成了军长给的任务,最后无遗憾地在战场上牺牲。臭弹代表了军长对他的信任与期望,给了第二次机会后李江义完成使命,欣慰赴死,表现了他有能力,英勇善战、不负使命、恪尽职守、慷慨悲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79 年的经济改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启。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化改革和所有制改革促使中国加入了世界市场。最初,中国经历了一段处于边缘的依附期,当时中国的出口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欧洲的后社会主义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也进行了较小规模的市场改革,这导致了其经济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转向。伴随着高度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他们转向资本主义,放弃了党对经济的领导和调控。他们要么投身于处于核心区域的欧盟,要么像俄罗斯一样,与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内存在,后来又与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贸易组织共存。这是后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边缘国家依附于核心国家的时期。值得关注的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世界贸易开放上的成功,使得中国靠着核心国家的投资及市场而跻身“新兴力量”。不过,自 1993 年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越来越少,固定资本构成的国内比例越来越高。人们曾普遍认为,中国会因为与西方主要经济强国的竞争而衰退。到 2015 年,中国几乎不再依赖外国直接投资。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9 年第 2 期 作者 大卫·莱恩)

材料二

中国与美国在贸易、服务及投资领域往来示意图

(选编自《求是》杂志2019第12期曾琪制图)

材料三

2019 年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于 7 月 1-3 日在大连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领导力 4.0:全球化新时代的成功之道”。在论坛第一天,各界人士围绕多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新京报记者梳理达沃斯论坛第一天发现,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对外开放、金融科技等成为论坛的关键词。

在谈到中国经济时,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过去三十年,尝试预测中国经济表现不好的人都错了。中国经济的大趋势,还是非常强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中国今天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体量、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这是中国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面临的挑战是把制造业的质量提高往产业链上游走。

(选自新京报网 2019-07-02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材料四

央视网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9 年 7 月 17 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外部再平衡继续取得进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天发布了《2019 年外部风险报告》,对全球经济体外部头寸进行评估,主要指标包括经常账户余额、实际汇率、外部资产负债表、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报告》指出,中国外部头寸已基本符合中期经济基本面,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出口拉动,而转向内需驱动。经济再平衡取得显著进展。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也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其中内需驱动成为经济常态。在不少国外专家及业界人士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十分积极。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符合我们的预期,可以看到部分高频指标出现稳定迹象,特别是在工业生产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大幅增长,国内需求在经济数据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再平衡。

(选自央视网 2019-07-19 14:20)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莱恩把新中国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化改革和所有制改革时期,称之为一段处于“边缘的依附期”。

B.大卫·莱恩等人认为,中国会因为与西方主要经济强国的竞争而衰退。所以到了 2015 年,中国几乎无法使用外国的直接投资。

C.中国经济等成为 2019 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的关键词,与中国今天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体量、最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有关。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 年外部风险报告》与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都表明内需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常态。

2.请就材料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经贸等方面的往来的?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被中外普遍看好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可以共生共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强调一般性、普遍性当中广泛且必然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东西方哲学同声相应,揭示出世界的多样性。

人类文明也不是只有一个色调、一种模式,可以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同样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文化发展出“明德慎刑”“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并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形成完备制度,蔚为大观的《唐六典》等历代王朝大典即是明证;古代地中海地区广泛的贸易活动,催生出商品交换规则十分发达尤以民法见长的罗马法。今天,法治已从传统和古典发展到现代,然而世界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法治模式不可能定于一尊。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制度的生成和运作模式具有显著区别。人类法治文明并没有因走向现代化而失去丰富多彩、流于千篇一律,反而在体现世界性的同时保持本土性,呈现出一幅各美其美的图景。

就拿基本的司法制度来说,人类法治文明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模式。英美等国的法官可以找出若干年前的判例去确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欧洲大陆的法官则主要依照体系庞大、逻辑严密的刑法典定罪量刑。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国情特点、历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究竟通过哪种途径来实现法治、法治的具体制度如何安排等,并没有统一的建构模式、实现机制和评价标准。可见,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虽有一定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归根结底源于各国法治“土壤”的不同。不同的国情必然使不同国家走上各具特色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思想,所以中国人民追求大一统的政治发展格局,形成国家法制统一的文明传统。

法治文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这既符合人类文明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也是法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照抄别国的法治模式构建起自己的法治文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走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意愿。这一法治道路既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能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在探索自己法治道路的同时,也为不同法治文明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众多国家参与,这些国家分属于不同法律体系。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促进不同法治文明交流合作,倡导各国共同为建立更加公平的多边合作机制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仅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以实际行动促进人类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9-06-12 作者 步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东西方哲学家的言语,意在说明在多样性问题上,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是同声相应的。

B.《唐六典》的出现,表明古代法系建设中的中国,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制度。

C.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表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法治的生成和运作模式会有明显不同。

D.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法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些决定了法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 1—2 自然节,虽然并没有涉及法治文明这个中心话题,但是却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B.第 5 节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提出的问题,并引出下文对我国有关法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介绍。

C.第 4 节中,以英美、欧洲大陆法官判案为例,意在说明法治文明的形成没有统一的建构模式。

D.本文属于卒章显志式的论述结构,末段提出中心论点:人类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则与其相互解释。

B.中国努力促进不同法治文明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使得“一带一路”的倡议吸引众多国家参与。

C.法治文明的现代性与丰富多彩化、世界性与本土性共生共存,才会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法治文明和谐图景。

D.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民提供给世界的一份“中国方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请从材料列举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选择一至两个关键词,联系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胡春华指出,第一季度是猪肉消费较为集中的时期,必须多措并举保障肉食品市场供应,防止脱销断档。要引导养殖企业及时出栏,鼓励社会储备投向市场,扩大牛羊肉、禽肉等替代品供给,做好冻猪肉储备投放。要_______,强化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要_______,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操控市场等干扰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区域封锁、市场分割等做法。针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李营村,一排排民房,红顶白墙,________,村在林中,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30年前这个村子还是个“烂摊子”,转变始于李志刚的“临危________”。他上任后,动员村民搞“旱改稻”。但没水没电,又没钱,于是,李志刚天天往乡里县里跑,硬是跑来了3万多元无息贷款。(          )那年秋后,水稻大丰收!第二年,全村一鼓作气把旱地都改成了种水稻。

李志刚并不满足。从“旱改稻”到“稻菜双茬”,再到“三位一体”生态棚,再到生态观光园……32年过去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已提高到了去年的6万元,远远超过了过去的300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好光景还要好________。李志刚给村干部“约法五章”,村民出义务工“四明确、四清楚、四不准”,房屋地基、院墙、高度“三统一”,环境卫生“门前三包”……人人遵纪守法,李营村营造出________的政治生态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星罗棋布    受命        风气        春风和气

B.星罗棋布    授命        风尚        风清气正

C.鳞次栉比    授命        风尚        春风和气

D.鳞次栉比    受命        风气        风清气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心扎进工作的他,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B.他一头扎进工作,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C.他一头扎进工作里,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D.一头扎进工作里的他,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32年来,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到去年的6万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B.32年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C.32年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0倍,从过去的300元到现在的6万元,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D.32年来,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