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

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显然第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就成功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伏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互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桃源则不同,她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不知有多少,(   )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     当仁不让,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所在,照样可以“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不要说早已目迷五色、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便起陶翁于地下,怕也是难以辨识真伪的。

凭心而论,这些      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实在是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洞天深处别有天的,可以开一段曲里拐弯的洞、布一出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     是造不出来的。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像那个武陵渔人,注定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     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的魅力。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洞、走向回程。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B.谁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C.谁都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D.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固然    形形色色    内容    神来之笔

B.固然    林林总总    内涵    神来之笔

C.纵然    林林总总    内容    生花妙笔

D.纵然    形形色色    内涵    生花妙笔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

B.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门而入桃源。

C.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

D.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而入之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

(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种情况可以用《出师表》中 “_________”来形容。

(3)《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跳,唐李白《秋登宣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风景宜人,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舍不得入睡。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隐含着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丛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且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骏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邮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

B.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 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 “陛下”,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

B. 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 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 樊哙胆识不凡,衷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红灯笼

李忠元

漆黑的巷口突然多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上,虽然并不怎么明亮,可有了灯笼照亮,经过巷口的夜归人,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能够看清脚下,轻而易举地找到家门。

搞此善举的是谁呢?挂灯笼的树下,只坐着个表情漠然、抱着竹竿的盲人。难道灯笼的主人真的是这个看不见路的老人吗?

总是夜归的心理医生李闯心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他开始留心起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挂灯笼的人果然是那个盲人!每天天一擦黑,盲人就有些急切地一只手执竹竿探路,另一只手提着那盏红灯笼从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步履蹒跚地走出来,来到那个巷口,费力地将大红灯笼高高地举起,挂在树上旁逸斜出的一个丫杈上,就慢慢坐下来,面向前方,把自己定格成一个翘首期盼的雕像。

李闯很好奇,慢步走过去,轻轻地开口问:“老伯,您每天在这里坐着,是在等什么人吗?”

老人听有人说话,先是一愣,下意识地耸耸肩膀,抱紧了那支竹竿,答道:“是啊,我是在等孙子啊!他放了学就会回来了……”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老人还说他的孙子是个乖巧的孩子,很听话,在附近的盲人学校念书,成绩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是个高材生!说这话时,老人的脸上没了冷漠,换而代之的是一脸骄傲。

李闯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没了疑问,就撇下了老人,去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有一天,李闯回来得更晚,却看到了让他费解的一幕: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晚归,抽出手里早已预备好的小竹竿,交到老人手里,而后被牵引着,有意深一脚浅一脚地拐进小巷,进了那间低矮的平房。

这个就是老人的孙子吗?怎么看怎么也不像啊!李闯停下来,想一探究竟。

不一会儿,那个青年却再次钻出平房。李闯很生气地质问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每天晚上折腾一个双目失明的老瞎子,还有没有一点人道了?”

那人被李闯这么一问,竟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

李闯不知所措,刚要说什么,那人却转身要给李闯跪下,他一边抽搭,还一边乞求李闯,说:“大哥,您千万保守秘密啊!那个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他的精神暂时出现了一点问题……”

李闯耐心地倾听,真的听到了故事里去了。

原来,一个月前,巷子口修路,本来还很宽的路面,却不知为何今年突然瘦身了。老人的孙子在离巷子口不远的盲人学校念书,孩子虽然看不见路,可自己却非常自立、自强,上下学都不用人接送,一连上了五年都没什么差错,可这次修路,却不知为何把路修窄了,青年贪黑起早忙着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忘了交代孩子,没想到儿子放学了,从学校到巷口 40 米的距离,他还是照旧走了 90 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孩子冲上马路牙子,就掉了下去,当时天黑还下着雨,马葫芦里积满了水,刚一入水孩子还将那支小竹竿举过头顶晃动,企图引起路人的注意,可巷口太黑了,没人发现晃动的竹竿,孩子挣扎了半天,终于溺水身亡……

青年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此时,李闯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继续听着这个让人无比痛心,又异常令人感动的故事——

孩子的爷爷接到邻居报信,当即就昏了过去,等老人醒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魔怔了一样,每天天一擦黑,他就点上灯笼,吃力地摸到巷子口,把灯笼挂在树上,坐下来,慢慢等孙子放学,直到青年下班回来,悄无声息地扮演孙子角色,让他牵着回到家里,他老人家才能安心地上床睡觉……

青年最后哭着说:“大哥,老人都这把年纪了,我能装装孙子,也算是尽孝了吧!”

李闯很受感动,在李闯的劝说下,青年把老人搀到了他的心理工作室,经过李闯一段时间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老人的病终于痊愈了。

老人再也不去那个巷口守夜了,可那个没有路灯的巷口,还是每晚都挂着一盏大红灯笼,风雨不误。那是盲人老伯坚持要挂的。他说:“有了这盏大红灯笼,那些走夜路的人才不会像孙子一样迷失方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心理医生”交代了李闯的职业。这处交代很重要,它为下文李闯为盲人爷爷疏导心理埋下了伏笔,这样设置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

B.第四段中“步履蹒跚”“费力”“慢慢坐下来”这些用语完全符合一个老年盲人行动不便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细致的观察力。

C.“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是老人孙子丧命的直接原因,这表现了作者对偷盗行为的强烈谴责,也表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严重欠缺。

D.“文似看山不喜平”,此小说在叙述时最大特点的是避免平铺直叙,让行文不单调,为此它采取了设置悬念、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插叙等方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李闯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3.“巷口的红灯笼”是本文的题目,在开头、结尾和行文中多处出现,说说它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