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一篇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一篇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题;(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例文】 再也没有 时光荏苒,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随着时间渐渐改变。指缝间,再也没有湿润的泥土,眼角旁,再也没有流不断的泪珠,心里面,再也没有你我的以往。 从前,你我不分彼此,在一起就是快乐的。我俩在花园里,把山茶花插在铁树上,接着就是一串“咯咯咯”的笑声;教室里,你我争夺一个小泥人,争得死去活来。那次郊游,大家兴高采烈,你却安静地走在一旁,像一个丑小鸭。我跑过来偷偷跟着你,吓唬你,想让原本内向的你和大家一起怪叫;我还给你讲笑话,想让原本与班级格格不入的你融入这个大家庭。唐突的举动总让你感到不安。 可惜现在,再也没有那些刺激,再也没有那种幼稚。 从前,我俩做什么事儿,心里都开着一朵花。从路边拣来枯叶,送给老师,心里就开心;现在,类似的经历已成过往。在操场上推推搡搡,叽叽嘎嘎的故事,现在,那些快乐不挂嘴上。当时的我们,完全不理会物质差异,丝毫没有攀比欲望。 可惜现在,再也没有那些喜悦,再也没有那种欢笑。 现在,我们身在两个班,只隔一条走廊,却几乎没有任何言语,你跨着你的单肩包,爱着你的张根硕;我拖着我的长裤腿,愁着我的数理化。你又像原来那样孤零零地走在前面,我又像从前那样傻兮兮地随波逐流。 现在怎么了?十年时光铸就的友情原来是易碎品?难道你的脑海里再也没有那些滑稽的日子,那些刻骨的怀念? 你变了,爱打扮,头发梳的光亮,穿上最新款的衬衫,光彩照人,人群中格外耀眼。 不再那么简单,那么单纯,沉浸在了自己的新世界,满足于青春的花红柳绿,不屑于与“老土”的我交谈。 也许你自己觉得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反倒成了你心目中的丑小鸭。而我这里,曾经幼稚的自在的欢笑,成了藏在心底的纪念。 曾经的日子还能回来么?我在心中悄悄盼着,在走廊上静靜等着。 再也没有了幼稚的玩笑,再也没有尴尬的相遇,却有了一个无解的方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的命题作文。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1、命题的题面是“再也没有”。我们就要问,再也没有什么(这是写作的素材)?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这个一定是原先有的,后来就没有了,从有到无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个原先有后来没有了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形很多,那我们写什么呢?在前面的引导语中看到了蛛丝马迹:这种是像鲁迅回忆童年那样的感觉,是以前经历的,现在没有了,而心里很舍不得的,很珍贵的那些东西。这就给“再也没有”做了限定——是一种不可再造的回忆,是美好的回忆。看到了这一层,就会觉得和珍藏、回忆、纪念等等命题差不多了。 参考立意: 立意广泛,根据命题,可以写一些已经逝去的现象、人物等,主要是缅怀过去。可以写童年,童年趣事,童年的伙伴和故事;可以写友情,曾经要好的朋友难忘的时光;可以写亲情,逝去的亲人曾经关心我的日子;可以写老师,再也没有曾经的某位老师给我留下的独特记忆。可以从环保的角度看,曾经的蓝天白云,绿柳如茵,鱼戏清溪,如今都再也没有了等等。 参考素材: 1、比如,我昨天和爸爸妈妈去医院看病重的爷爷,很是心酸,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骑在爷爷脖子上……而现在,那时的光景再也没有了。 2、比如,我自幼在小镇(山村、乡下)长大,那里是我的童年摇篮,一草一木总关情。但是我现在来到城市(比如合肥、成都等)上学,高楼大厦,很想幼时家乡,可是回不去了。 3、比如,那天的夕阳,那天的晚霞,再也没有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者如斯夫! 4、比如,清明节上坟,对故去的亲人充满思念,可是其人既然过去,再也不会回来,正所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你在里头,我在外头”。 5、比如,曾经的四世同堂,一大家子过年其乐融融。而今我们一家三口。冷冷清清,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行文结构: 本文适合于写成记叙文。在写法上可以使用“对比”,“曾经有的”详细写,“没有的”略写。要采取得当的结构,可以使用一条线索来写,而不是记一件事,更不能采取横式结构写三个方面的事情。还要注意,在内容上,要以昔日带今日,多写往昔的情境,少些现在失去的林林总总。如果你把失去一笔带过,笔墨都投放在失去以后的感觉,就写偏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作前提来推出结论。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使对方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进而解决自己的难题。请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在横线上补全二难推理的推断过程。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______,那么按照协议约定,______

如果______,那么____________

总之,无论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___

 

查看答案

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伏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互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桃源则不同,她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不知有多少,(   )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     当仁不让,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所在,照样可以“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不要说早已目迷五色、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便起陶翁于地下,怕也是难以辨识真伪的。

凭心而论,这些      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实在是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洞天深处别有天的,可以开一段曲里拐弯的洞、布一出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     是造不出来的。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像那个武陵渔人,注定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     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的魅力。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洞、走向回程。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B.谁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C.谁都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D.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固然    形形色色    内容    神来之笔

B.固然    林林总总    内涵    神来之笔

C.纵然    林林总总    内容    生花妙笔

D.纵然    形形色色    内涵    生花妙笔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

B.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门而入桃源。

C.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

D.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而入之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

(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种情况可以用《出师表》中 “_________”来形容。

(3)《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跳,唐李白《秋登宣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风景宜人,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舍不得入睡。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隐含着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