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重庆合川乡村民说:“我们村上的变化可大了,路变宽了,产业变多了,居住环境变好了。真没想到,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装扮起来如此漂亮。”

③江苏泰州宗林村开设了图书室,阅览室,老人活动室,儿童科普乐园,体育健身广场等文化设施,并且定时开展促进乡风文明的评比活动。

④某份报告指出,部分农村现状堪忧:有的村子,房屋年久失修,村民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村子,青壮年全部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

读了以上四则材料后,对于振兴乡村你有哪些联想或感触?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一些乡村也发生巨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路变宽了,产业变多了,居住环境变好了,文化设施也多了,乡村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活力。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年更有280万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多材料的任务驱动作文。设题的目的在于引导作为社会公民的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能对农民和农村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和振兴乡村的必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材料一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材料二、材料三是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材料四是农民、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考生思考的出发点。只要能对农民、农村发展问题积极地谈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充满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就是符合立意要求的作文。在具体写作中,避免抽象的说理,及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切口要小,且要深入分析。选择记叙文,则要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立意】 记叙文立意: ①记叙看到的或记忆中的农村风光、美好记忆或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 ②记叙美丽乡村建设的人、事、景以及建设前后的变化; ③记述自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点点滴滴的感悟。 议论文立意: ①农村绝不能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农村; ②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及未来的图景; ③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④乡村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素材】 1、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而不是人。有人说农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学校,因为只要乡村学校学生多起来了,整个农村的人口也会多起来。比起学生都去外地,去城市学习,导致空巢老人、空心村等出现,子女在乡村读书,老人会留下来带孩子,在外打拼的人就会留一份念想,逢年过节回到家乡,鸡鸣犬吠、炊烟袅袅,乡村就会欢腾。可,有谁会想到,如果乡村教育提不高质量,与城市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太大,又有多少父母愿意把孩子留在乡村学校呢?所以,即便是乡村学校,也同样需要教师人才。 2、作为乡村振兴的“引路人”,基层干部要勇挑重担,负重前行。乡村振兴的关键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当前,农村最大的困惑就是农产品“价值不高”。很多村民都有这样的认同:在外面务工一个月挣5000元,拿回家买粮食,可以买好几千斤,都够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粮了。这也是为什么还有五六十岁的村民也要外出务工而不愿意留守农村的原因,也是成片沃土丢荒的原因。基层干部要紧紧围绕“增收”这个中心,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引导和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调整农业结构,向土地要质量,“点土成金”;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开办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等,多渠道发展产业经济;同时,营造宜商环境,让企业看到“钱景”,鼓励本土人才和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养殖、种植业,创办工厂。田野充满希望,乡村振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不少“最美乡间小路”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文化风情成为城里人向往的“远方”。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因此而风生水起,获得了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农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重要途径。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包括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在内的320个村庄榜上有名。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开篇点题,指出面对乡村振兴战略,青年人应勇挑重担。第二段重点阐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第三四段则围绕领袖的寄语举秦玥飞和严克美的例子论证青年人应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第五段则进一步指出乡村大有可为,是青年人建功立业的最好舞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5个字。

本报石家庄7月1日电(张志锋、张英)盛夏时节,走进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寿东村“粮画小镇”,如同走进了画的世界。近年来,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设了诸如“黄瓜小镇”“杂粮小镇”“鹊桥小镇”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小镇和一批精品绿色旅游景区。这些特色小镇和景区既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助农致富脱贫。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应该不只是“翻译”,______ 。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将文学作品变为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 _____ ,更要传达美学气息。翻译家创造性的发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家应当让读者分辨不出哪个是原文,______,若用其母语创作,大约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在翻译时,应当识别出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的诗文(    ),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得其确解。比如那篇________的《桃花源记》,说到渔翁进入桃源之后眼前呈现的场景,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数语。倘若________地读过,恐怕不会给予过多的________,甚至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说桃源中人的服饰打扮与外间全然相同罢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恐怕还别有深意。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造成的。《桃花源诗》里有一句“衣裳无新制”,对应的正是《桃花源记》中的那段描写。所谓“无新制”,并不是说衣物陈旧破败,而是指其不符合新的服饰制度。在古人的观念中,衣着服饰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王朝的兴衰交替,免不了一系列________的举措,改易服色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期也概莫能外,只要翻一翻《晋书·舆服志》和《宋书·礼志》,就能发现不少相关记载。因此,“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说桃花源中的居民也像世人一样有衣裳蔽体,并不是未曾开化、赤身裸体的蛮族野人。至于身着衣物的具体形制,则显然还保持着秦代的式样,和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少差异。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A.既有平易清浅一面,也有意蕴丰厚一面

B.既有意蕴丰厚一面,也有平易清浅一面

C.看似意蕴丰厚,实则平易清浅

D.看似平易清浅,实则意蕴丰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  囫囵吞枣  关心  改头换面

B.耳熟能详  囫囵吞枣  关注  革故鼎新

C.耳濡目染  一目十行  关心  革故鼎新

D.耳熟能详  一目十行  关注  改头换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

B.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引起的。

C.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

D.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是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造成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发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烘托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上旅怀

陈襄

楼上忆乡关,凭高独倚兰。

远眸天外尽,愁思酒中宽。

泽国吴莼[注]老,山城蜀道难。

客帆归未得,落日暮江寒。

[注]吴莼:吴人因见秋风起乃兴莼羹鲈脍之思。后借指故乡风味的食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楼上”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旅”则是触发诗人思乡情怀的事件。

B.首联中的“凭高独倚”成了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与中国古代登临之意相契合。

C.颔联写实,写自己眺望极天处,愁绪满怀,幸好有酒解愁,呈现宽慰喜悦之情。

D.颈联将回忆故乡美味与前往蜀州的艰难路途相对比,表达出远离家乡的伤感。

2.本诗尾联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