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神学状态,最终推向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间主义,或者说“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不过,当时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作为文学的聚焦区,作为现代启蒙思潮的重要部分,在进入20世纪的前后数十年里却出现了分化。
情况之一,“人学”成为“自我学”,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这种现象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呼应。正如彼德沃森在《思想史》中指出:“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卡夫卡等这些西方作家,差不多不约而同,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投入了非理性、反社会的“原子化”和“向内转”,在作品中弥漫出孤绝、迷惘、冷漠、焦虑的风格。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构成了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情况之二,“人学”成为“人民学”,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和亲民的文学旗手,一直影响到中国以及东亚“为工农大众”的“普罗文艺”,乃至影响大半个地球的“红色三十年代”。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作为穷国和穷人的尖锐现实,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
“自我学”和“人民学”,大概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
一般来说,“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差不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生活催生一种文字,释放了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这也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人民的经验、情感、智慧、愿望以及血肉相联感同身受的“大我”关切;同样道理,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独立、自由、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所组成。可惜的是,历史实践总是泥沙俱下,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有些人学偏和做坏,包括出现教条化、极端化、投机化的自我挖坑。当年鲁迅批判过“留声机器”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文革”时期也出现过“造神”化的某些文艺宣传,直到当下广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和“高级黑”,“人民”的形象在文学中屡遭扭曲,一再变得空洞而干瘪。在另一方面,非理性、反社会的独行者们也并非灵感大神,其自恋、自闭、自大的文字,其幽闭或放浪的风格,无论是“沉默的”(布朗肖语)、“零度的”(罗兰·巴特语)、还是“无意义的”(昆德拉语),都让后来文学中的“自我”越来越面目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倒是更近,很快成为另一种高发性都市心理病——以至“文青”、“文艺腔”、“文科生”这些词,不知何时已在互联网上声名狼藉,已是舆论场上嘲讽和同情的所向,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人民”与“自我”也都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该如何彼此含容和多元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又比如,自有了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很多“自我”其实都是可以格式化、数据化、甚至能精确预测和管理的,哪有作家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天赋异禀?当人的很大一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众多专家发现,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创造力。而这一切,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大大超出了“自我”的边界,不再那么“自我”,不是什么人成天照镜子可以照出来的。换句话说,“人民”与“自我”,都进入了新的陌生水域,都需要注入实践和理论新的活血。
(摘编自《文艺报》2019年7月22日韩少功《人民学与自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夫卡等作家专注于对自我的窥探,突出个性,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
B.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
C.“人民学”一旦陷入教条,走向极端,投机迎合,“人民”形象多会空洞干瘪。
D.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既梳理总结了成果,也剖析反思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B.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章第五段用辩证法论述了“自我学”与“人民学”虽视角迥异,却也是文学的一体两面。
D.文章引用鲁迅等人的看法,既使语言简洁凝练,又使论据充分确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分化,同时也被创新。
B.成功的文学形象通常是自我与人民的融合,是富含人民文化而独立、个性鲜明的形象。
C.黄坤明的“文贵创新,激发当代中国文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文中“日日新”理念相通。
D.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重庆合川乡村民说:“我们村上的变化可大了,路变宽了,产业变多了,居住环境变好了。真没想到,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装扮起来如此漂亮。”
③江苏泰州宗林村开设了图书室,阅览室,老人活动室,儿童科普乐园,体育健身广场等文化设施,并且定时开展促进乡风文明的评比活动。
④某份报告指出,部分农村现状堪忧:有的村子,房屋年久失修,村民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村子,青壮年全部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
读了以上四则材料后,对于振兴乡村你有哪些联想或感触?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把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5个字。
本报石家庄7月1日电(张志锋、张英)盛夏时节,走进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寿东村“粮画小镇”,如同走进了画的世界。近年来,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设了诸如“黄瓜小镇”“杂粮小镇”“鹊桥小镇”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小镇和一批精品绿色旅游景区。这些特色小镇和景区既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助农致富脱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应该不只是“翻译”,______ 。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将文学作品变为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 _____ ,更要传达美学气息。翻译家创造性的发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家应当让读者分辨不出哪个是原文,______,若用其母语创作,大约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在翻译时,应当识别出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的诗文( ),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得其确解。比如那篇________的《桃花源记》,说到渔翁进入桃源之后眼前呈现的场景,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数语。倘若________地读过,恐怕不会给予过多的________,甚至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说桃源中人的服饰打扮与外间全然相同罢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恐怕还别有深意。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造成的。《桃花源诗》里有一句“衣裳无新制”,对应的正是《桃花源记》中的那段描写。所谓“无新制”,并不是说衣物陈旧破败,而是指其不符合新的服饰制度。在古人的观念中,衣着服饰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王朝的兴衰交替,免不了一系列________的举措,改易服色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期也概莫能外,只要翻一翻《晋书·舆服志》和《宋书·礼志》,就能发现不少相关记载。因此,“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说桃花源中的居民也像世人一样有衣裳蔽体,并不是未曾开化、赤身裸体的蛮族野人。至于身着衣物的具体形制,则显然还保持着秦代的式样,和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少差异。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A.既有平易清浅一面,也有意蕴丰厚一面
B.既有意蕴丰厚一面,也有平易清浅一面
C.看似意蕴丰厚,实则平易清浅
D.看似平易清浅,实则意蕴丰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 囫囵吞枣 关心 改头换面
B.耳熟能详 囫囵吞枣 关注 革故鼎新
C.耳濡目染 一目十行 关心 革故鼎新
D.耳熟能详 一目十行 关注 改头换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
B.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引起的。
C.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
D.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是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造成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发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烘托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