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度北京市特色书店评选结果近日出炉,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度北京市特色书店评选结果近日出炉,除24小时书店、主题书店外,一些经营古旧书的书店也得以入选,名单让人眼前一亮。旧书店与图书馆的意义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二者的精神内涵并没有明显的       。它们是知识的海洋,蕴藏着精神财富;它们是文化的宝地,滋养着读者心灵。可以说,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这是无可________的。恰恰相反,旧书店是一个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如何让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旧书店自从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更多人不仅能受书香雅韵的影响,增长才学,还能提升城市气质、建立文化地标。邱成林说:“旧书店,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留住旧书店,不能只靠情怀。”这些年来,不少旧书店如老树抽新芽一般,都在寻找新的________,或是在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或是在提高书籍品质上下功夫。线上线下齐发力,探索的具体路径虽________,但都在创新经营思路,提高服务品质,回应市场需求。(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界限       置疑       切入点       截然相反

B.界线       质疑       生长点       截然不同

C.界限       置疑       生长点       截然不同

D.界线       质疑       切入点       截然相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文化产业沿着这一方向,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B.沿着这一方向,许多文化产业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C.沿着这一方向,许多文化产业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D.许多文化产业沿着这一方向,就能被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旧书店自从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受书香雅韵的影响,增长才学,还能提升城市气质、打造文化地标。

B.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更多人不仅在书香雅韵的影响下,增长才学,还能提升城市气质、建立文化地标。

C.旧书店自从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更多人不仅在书香雅韵的影响下,增长才学,还能建立文化地标、提升城市气质。

D.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在书香雅韵的影响下,增长才学,还能打造文化地标、提升城市气质。

 

1.C 2.C 3.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界限:1.不同事物的分界;2.地界;3.限度;4.限制;范围;5.界限就是事情终止的地方等。界线:1.两个地区之间划分边界的线;2.不同事物的分界线;3.某些事物的边缘;边线;4.缝纫、刺绣手工里的一项术语,指一种特种的纵横线织法等。结合“二者的精神内涵并没有明显的”分析,选用“界限”。 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式。质疑:提出疑问以求解答。结合“无可”分析,选用“置疑”。 切入点:就是突破口,开始切入的地方,解决问题最先着手的地方。生长点: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结合“如老树抽新芽一般”分析,选用“生长点”。 截然相反:截然:界限分明;相反:完全相反的意思。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结合“线上线下齐发力”分析,修饰“探索的具体路径”,选用“截然不同”。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线上线下齐发力,探索的具体路径……但都在创新经营思路,提高服务品质,回应市场需求”分析,主要讲发展的方向,“沿着这一方向”应该放在前面,排除A项、D项。 后面句子主语应该是“许多文化产业”。“才”表示事情在不久前发生,即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短;“就”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就”表示实际位于预期之后,而“才”表示实际位于预期之前。此处应该用“就”,排除B项。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自从”放在“旧书店”前面。 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更多人”前面。 C项,语序不当,应该把“自从”放在“旧书店”前面;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更多人”前面。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正直守义,有些人面对优厚物质待遇不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就接受,而他在《鱼我所欲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否定、批判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集中写音乐的一段中,以景结情并表现出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今昔对比。面对这一场景,辛弃疾深感痛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卢照邻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

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注)①天山指祁连山,弱水在甘肃境内,发源于祁连山。②王粲、孔融均属“建安七子”。王粲曾因关中骚乱,往荆州依刘表,有志不伸,心怀郁郁;孔融因性情耿直,与当时权贵不和,所居官职多为闲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两人分别将去之地,照应题目,以“地道”“天山”起笔,显得雄阔大气。

B.第三联“悲”“别”二字别有意味,诗人既悲王粲又悲自己,别孔融亦指别孟学士。

C.第四联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听鹤声,望秋鸿,真切写出了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场景。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用典、情景交融等多种手法,使得诗作情感浓烈,起伏跌宕。

2.本诗由离别之情还触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四年,武攻楚,虏楚王。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始皇欲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始皇至沙丘,赵高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胡亥不听。

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B.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C.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D.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秦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国君,曾发动了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

B.匈奴的最高首领是单于,而古代鲜卑、回纥、蒙古等族的最高统治者叫作可汗。

C.崩指我国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大官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D.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因蒙毅官居上卿,故此处以“卿”来代指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家世显赫,官高位显。他的祖父从齐到秦去侍奉秦昭王,做了高级将领,为秦统一天下攻城略地,蒙恬后来亦身居显位。

B.蒙恬统兵有方,战功卓著。蒙恬自担任秦将以来,破楚攻齐。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一路向北驱逐戎狄,威震匈奴,备受尊宠。

C.蒙恬忠心事主,不辞劳苦。蒙恬修筑从临洮到辽东的长城、修建自九原到甘泉的直道、挖掘护城壕沟、填塞山谷,十分艰辛。

D.蒙恬坚守节义,不辱祖上。蒙恬身陷囹圄,自知必死无疑,但在足可反叛的情况下,却因知恩守义而作罢,最后吞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2)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卖蚯蚓的人”等几个人物形象,但没有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作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晓畅。

B.写老人挖药材、卖蚯蚓,既表明他生活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生活极其贫困,同时又体现出他是一个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人。

C.文中说“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外貌特点,照应了前文“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

D.这篇小说侧重评论人物,而非一般小说重在塑造人物。用散文化的笔法叙事、写人、评论,前半部分叙事为后半部分议论服务。

2.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叙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用大量篇幅写“我”的观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绝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能够展现人文关怀、构建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何搭配科学的方法和机制。

“打开空调。”话音刚落,只听“嘀”的一声,不一会儿房间里吹起了凉风。这是不久前,记者到无障碍改造的房屋参观时看到的一幕。嵌入智能器件后的空调,除了能用声音控制开关,还能调节温度、选择模式。免去了找遥控器、按按钮的麻烦,让视障人士的生活起居方便了不少。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触角不断延伸,残障人士也受益良多:语音识别,让声音和文字自由转换,听障外卖员通过打字就可以与手机另一头沟通,横亘其间的从业鸿沟消失了;讲课的内容及时在屏幕上呈现,有听觉障碍的学生能够和健全人同堂学习,融合教育的壁垒被打破了;借助人工智能手语翻译系统,手语能变成文字,聋哑人有了交流洶通的便捷桥梁;戴上拥有人工智能辅助视觉系统的头盔,机器会读出摄像头拍到的场景,盲人也能“看”见周遭事物。

万物互联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你或许想不到,包括视障者在内的残障人群,对人工智能的渴望更为迫切。对他们而言,智能化的工具不仅意味着改善生活的可能,也是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更是实现自理自立、获得尊严的手段。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应被落下。如何让每个人平等、无障碍地享受智能生活,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

(摘自社论《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人民日报》2019年8月28日)

材料二:

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厅中一间“未来诊室”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间“未来诊室”利用人机互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诊断分析,从而模拟医疗诊断。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战国时期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扁鹊通过观察蔡桓公的脸色,即可推断出疾患情况,而“望闻问切”这四个字,亦可概括中国传统医学的诊疗方法和手段。“未来诊室”这一新兴医疗概念,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望闻问切”,或是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未来诊宣”即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一些疾病的诊疗中具有突破性的贡献,能大大减少疾病筛查的成本和时间。目前,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肺癌、髋关节等疾病的早期筛查。通过这一系统的应用,过去4至6小时的诊断流程被缩短到10分钟,准确率提高到91%。对当前的医疗从业者来说,如何跟上时代的潮流,克服知识短板等,关乎诊疗智能化的有效推广。此外,在处理好“未来诊室”与现有医疗机构的衔接等问题上,也需要政策法规的及时出台,推动相关诊疗服务健康发展,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医疗科技的红利。

(摘自社论《望闻问切,用好人工智能》,《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6日)

材料三: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就一直担心有朝一日会遭遇“灭顶之灾”,比如说变异的病毒,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及核灾难等。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演进,人类的“噩梦清单”上恐怕又多了一项:人工智能有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思想,进而引发人类的“身份危机”。

科学的发展总是出乎我们的预料。在一项技术推广前,审慎的评估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是必要的,克隆技术、大数据、基因测序无不如此。“唯有未雨绸缪地找准、判明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风险点,并对症下药地作出针对性规避和策略性预防,才能抢抓战略机遇、保持先发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建议。为此,我国政府决定,以“六大政策”为主,围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

当然,为了避免遥远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而遏制技术的发展是愚蠢的。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未来,人类或许将面对一场“身份危机”:人类到底是伟大还是渺小,自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或许将成为人类的困扰。

(摘自时评《警惕人工智能引发“身份危机”》,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社论落脚点是“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贴近时代需求;材料二以“未来诊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B.“未来诊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概念,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用“望闻问切”赋能人工智能技术,这很有可能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C.对于包括视障者在内的残障人群来说,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渴望会更为迫切。智能化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理自立,获得自我尊严。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时,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引发人类的“身份危机”。

3.若要人工智能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我们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