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难题,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团队工程,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B.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3.“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D 2.C 3.①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攻克难题,提高国产化率,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人才,对技术毫不保留。③自主创新的精神:北斗团队敢于创新,产生了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成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错误,于文无据,只在材料四有相关信息,“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错误,原文说的是“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解答此题的语境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与“北斗精神”内涵有关的信息有:“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难题”,即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即自主创新的精神;“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是一项团队工程,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即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踏入高中校园已有一个学期。在这期间,我们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陌生到熟悉;经历了很多,也感受很深;新奇、疲倦、苦恼、惶惑、感动……心中应该有许多话想说给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听。

请围绕这些内容,给自己想倾诉的人写一封信。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抄袭,不套作,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文中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经历,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新华社济南12月5日电(记者萧海川)探求人类基因奥秘,始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国内两支尖端科研团队近来携手攻关,共同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了解生命发育过程。相关科研成果已通过长文形式发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这两支科研团队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生殖医学陈子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教授领衔。经过努力,科研人员不仅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还发现CTCF蛋白对于早期胎发育中拓扑结构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科研人员表示,此次进行的科学研究解析了人类精于和早期胚胎的高级结构。他们发现在人类早期胚胎发有过程中,出现全基因组层次的染色质高级结构重编程,并发现CTCF蛋白从中发挥关健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       敢当天下。像毛泽东那样,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       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      ),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       ,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他们掌提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你要成为有用的某方面的人,就得先读过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攻读前人积累的书。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介书生   腥风血雨   置之度外   庖丁观牛

B.莘莘学子   腥风血雨   置之度外   洞若观火

C.一介书生   疾风骤雨   置身事外   庖丁观牛

D.莘莘学子   疾风骤雨   置身事外   洞若观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B.马寅初,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C.像马寅初那样,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D.像马寅初那样,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3.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要成为有用的某方面的人,就得先读过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攻读前人积累的书。

B.你要成为有用的某方面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C.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先读过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攻读前人积累的书。

D.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