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一带发生了一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遍地尘霾,天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有一片旺盛的柳树,闪电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时它已约400岁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将近100年。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被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之意。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得特别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移山填河,夺去28.82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约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约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约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为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

B.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D.第④段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时的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古柳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赞颂古柳生命力的顽强。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1.B 2.①开门见山,点明写作对象,照应标题。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3.①百年震柳,枝繁叶茂,是自然的美丽风景。②它见证了百年前的震灾和岁月的沧桑演变。③它教给我们生命的朴素道理:面对灾难要顽强、乐观,唯有坚守意志,坚强地活着,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④作者借此表达对“百年震柳”精神的热情赞美。 【解析】 1.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以偏概全,列举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章第①段只有一句话“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在结构上,这句话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在内容上,短短一句话,有“地震”,有“柳树”,开门见山,点明写作对象,照应标题“百年震柳”。在主题表达上,这一句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能”,强调地震的威力强大;“不能”,通过反衬,赞美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文章最后的这句话意蕴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析】 ①百年震柳是一幅风景画。它枝繁叶茂,是自然的美丽风景。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②百年震柳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它见证了百年前的震灾和岁月的沧桑演变。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③百年震柳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它教给我们生命的朴素道理。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④作者借此表达对“百年震柳”精神的热情赞美。这种精神即:面对灾难要顽强、乐观,唯有坚守意志,坚强地活着,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Ⅱ》《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12.4%上升到17.5%,2017年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年09月0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B.《战狼Ⅱ》《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抬高了电影创作水位和中国电影票房。

C.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和票房占比相对来说较稳定。

D.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这不仅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原因,内外因夹击导致了这个结果。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材料二可知,80后、90后一代人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

B.由材料二可知,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C.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这是国外市场无法企及的。

D.由材料四可知,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

3.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B.《太平广记》是非比寻常的材料,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C.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镜中已出现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D.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唐咏月诗中开始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

B.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C.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D.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追溯中秋文化历史,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体认自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时代在变迁,一个世纪前的青年喊出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实业救国”、“音乐救国”、“美育救国”等等;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有人渴望做一个“佛系”青年、一个“宅男”“宅女”。对于当下青年来说,“五四”是否已经远去,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我的‘五四’责任”为题,面向全体师生,在晨会时做一篇演讲,谈谈你的看法。请写出该演讲稿的底稿。

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符合演讲稿的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种依靠互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使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水墨风”校园书法社团的招新海报,共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得体。

您想领略楷书结体谨严的端庄雅致吗?您想领略草书一蹴而就的风流潇洒吗?今天,我们在此向阁下发出盛情的请求:忝列“水墨风”,舞动青春的笔杆,书写充斥着曙光的明天!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