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

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_

材料三:小张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

 

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吗? 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例句进行反驳,作答时首先要分析例句所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再结合给予的材料判断其错谬在哪里,仿照例句的推理方式针对该错误进行反驳。 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所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这就要求考生在反驳之前要先明确对方的观点,即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材料二中“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这里就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如材料三中说“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却想要写成伟大的科学著作。明确了这些错误所在之后,就要分析①的推断方式,“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是采取假设的方式进行反问,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拟写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由此,一个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代收垃圾网约工。客户线上预约,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只要勤快,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社会发展         ,各类职业的“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市场活力的         。正如相关报道所称,(        )

从本质上看,垃圾分类不仅关乎我们的生活处境,还关乎我们的心灵审视。从不知道垃圾分类为何物,到形成垃圾分类的价值共识;从象征性垃圾分类,到精细化垃圾分类;从惩奖之下才会垃圾分类,到把垃圾分类视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它既让人看到制度层面在发力,也让人感受到公众的观念在发生        

对于         的垃圾分类,如果没有真正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只是说说而已,垃圾分类势必行之不远。因此,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是包含文明观照,而是包括成本核算。我们一方面欢迎和接纳代收垃圾网约工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更大的热忱和更有效的行动做好垃圾分类,毕竟这关乎文明,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      激发      蜕变      如火如荼

B.日新月异      迸发      改变      方兴未艾

C.一日千里      迸发      蜕变      方兴未艾

D.一日千里      激发      改变      如火如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的社会规则,催生新的社会需求,而新的社会需求,孵化了新的商业形态。

B.新的商业形态,孵化新的社会规则,而新的社会规则,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

C.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的社会规则,而新的社会规则,孵化了新的商业形态。

D.新的社会规则,孵化新的商业形态,而新的商业形态,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是包含文明观照,而是包括成本核算。

B.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包含文明观照,还包括成本核算。

C.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是包括成本核算,而是包含文明观照。

D.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包括成本核算,还包含文明观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诗人疾恶如仇、宁死也不作苟合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_”描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迁徒不定的朝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之说。

B.颔联融情于景,境界开阔,情感悲壮。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沉郁悲抑之情难以排遣。

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2.后人评价本诗颔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被,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摘自《隋书·梁彦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B.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C.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D.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称太学生。

B.解褐,又称“释褐”。“褐”指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解褐”即脱去布衣服,入朝为官。

C.受禅,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D.课,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幼年聪慧,性情醇厚。幼年时就涉猎经史、待人以礼。他的父亲很看重他,经常对人说梁彦光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深得皇帝赞赏。他历任华州刺史、秘书郎、舍人上士、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曾不止一次受到皇帝封赏。

C.梁彦光生性执着,不肯屈服。任职相州时,他被人嘲笑没有治理才能,并因此而被免官,但后来他自请再回相州,终使相州教化大行。

D.梁彦光公而忘我,注重教化。针对相州人诡变多诈的情况,他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高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十几粒。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可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杈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也许,因了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吧。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在是令人激动,我不由得约束了自己的手脚,生怕惊动了它们。如此一个万木萧瑟的暮秋,最容易使无助少年伤怀的季节,我却在快乐中度过,我不着急回家,不紧不慢地吃着杜梨,观赏着松鼠们的吃相,真有一种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每天,当我唱着山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时,往往已是午夜前后,随便吃几口饭,眯一会儿觉,又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有一年暮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一览无余,村中还有一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我既感动,又遗憾。我不知道,没有生命的相伴,他还能否坚持跑完这条孤独的山路,能否将少年希望的旗帜插在事业的城头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里人为了排除对孤独的恐惧,便格外珍视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众生喧哗的世界,同奏生命交响乐。

B.文章叙写了作者初中求学时赶夜路的经历,是人以外的那些生灵解除了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寂寞,温暖了他那颗少年的心。

C.作者爬上了杜梨树,边摘边“狂嚼”起来,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作者“腿软脚飘”的饿极窘态写得真实可信。

D.作者写与松鼠分枝而食杜梨的场景,说明松鼠对人的信任,表现了贫困岁月中作者体验到的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2.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作答。

3.文章末尾写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的少年,并说自己既感动又遗憾,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复杂感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探究作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