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美浪漫文学和文学批评可以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传统的文学,特别是对理解李白这样的诗人。但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经验和批评传统,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批评在李白研究上的局限性,也是需要看到的。欧美的浪漫文学,强调突破传统与常规的束缚,而李白对待传统的文学规范,却表现出相当尊重的态度。例如,李白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在20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解读中,李白喜欢做乐府诗被视为艺术上打破声律束缚、追求解放的标志。但更为深入的研究,则揭示出李白的乐府创作,体现了复古和创新的复杂关系。因此,李白绝不是在简单否定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性,其继承与创造水乳交融的艺术特色,与浪漫文学的文学经验有所差异,因此,浪漫主义批评对突破常规的强调,对于理解李白艺术就有不尽妥帖之处。
“天真”、“豪放”是古代诗论家评价李白最常用的术语,也代表了李白诗歌艺术最突出的两个特色。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浪漫文学的特征颇多近似,如充溢的激情、不羁的想象,都体现了精神追求自由的奔放力量,但是,李白诗歌“天真”的一面,情况则比较复杂。“天真”是与虚饰、矫情相对。李白的“天真”植根于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精神。这与浪漫文学通过对大自然的沉思来表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差别:欧美的浪漫文学,注重表现“自然”,而他们所推重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大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表现,就其本质来讲,是自我的精神创造力的投射。中国传统文学所表现的“自然”,则是指世界的本然与人之本性,表现自然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展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而是体会世界与人本然的存在状态,人在追求自然过程中体会到的精神自由,并不建立在自我高扬基础上,而是体现为对世界与人之本然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李白的“天真”正是建立在这种独特的“自然”观念之上。
浪漫主义诗人喜欢通过描绘大自然来反抗城市文明的束缚,李白在诗歌选材上并无明显偏向,他向往理想境界,但并不刻意乖张,最善于就人之常情开掘奇崛宏伟、一往情深的诗境。如《静夜思》,其所抒之情不过是寻常的游子思乡,其所写之景不过是日常生活的普通片段,但在他的笔下,游子低头沉吟思乡的一刹那,恰是摒除了一切繁杂而无比专情的时刻,这是一个理想而纯净的时刻,它生灭于日常人生的起伏之中,却体现了对人生的纯化与提升。这就是李白追求理想境界而又不离日常人生的独特所在。李白的诗歌表达了种种人生愿望、人生体验,他不回避自己的功名富贵之思,也不回避自己的日常人情,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解李白上的枘凿之处,需要特别留意,一切简单照搬外来批评视角的做法,都并不可取,但从文学交流的开阔格局来看,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这些枘凿而对外来影响抱彻底拒斥的态度,因为即使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积极地启发我们深入认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
(《文学遗产》2008年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浪漫主义并不能准确解读李白,他的乐府诗创作既有创新,也有复古。
B.从浪漫主义的批评视角来看,充溢的激情、不羁的想象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C.李白诗歌里的“天真”体现出对世界与人之本然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
D.《静夜思》所抒之情体现了李白对人生的纯化与提升以及从不回避的功名富贵之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解李白上的局限性。
B.文章的分论从李白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和对李白诗歌之“天真”特色的理解角度展开。
C.文章比较了欧美浪漫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表现的“自然”及表现“自然”目的的差异。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较为深入地解读了李白诗歌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有别于浪漫主义,表明其思想中现实主义成分更多。
B.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基于中国的“自然”观念,不强调自我精神创造力的投射。
C.李白最善于就人之常情开掘奇崛宏伟,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
D.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用外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进行解读弊大于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习近平
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孙中山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杜勃罗留波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近日,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你好中国·问答70年”活动,众多网友不约同选择了一首歌——《我的祖国》。
时间会湮没许多记忆,但有些其实并未消失,只待一个密码,顷刻激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祖国》这首歌,就是一个激活集体记忆的“密码”。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该电影还原了上甘岭战役之残酷与壮烈,上甘岭,是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高地,从此成为一种再大困难能奈我何、强敌当前敢于胜利的精神象征。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用美酒款待朋友,用猎枪对付豺狼。这句歌词,放在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无穷无尽的屈辱背景下,才能明白其中况味。
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一场大战,既拒敌人于国门之外,保障了中国教十年安心发展的和平环境,又打出了中国人全新的集体精神面貌,“四万万人”,凝聚起来,天下谁能敌?
抗美援朝,让西方再也不敢轻视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唱这首歌曲,怎不感慨万千?中国人背负着历史的烙印,从历史中走过来,正在创造新时代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之行,谁能阻挡?正如《我的祖国》所歌唱的: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请概括《我的祖国》成为最感人的歌曲的原因,试拟出两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________,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其根源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王煕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________、井井有条的高士,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于藉藉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________,余下了清贫安逸的________。。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一个为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高低,知识的乏与盈。其根源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
B.在一个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高低,知识的丰富,其根源是长期的应试教育。
C.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高低,知识的丰浅,这种观点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
D.在一个以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有分量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高低,知识的独特与深刻,其根源是长期的应试教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智慧不只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甚至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
B.不仅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反而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才可以称之为智慧
C.尽管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可以称之为智慧,但它还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
D.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抽丝剥茧 游刃有余 刀光剑影 闲云野鹤
B.条分缕析 八面玲珑 刀光剑影 随波逐流
C.抽丝剥茧 八面玲珑 兵不血刃 闲云野鹤
D.条分缕析 游刃有余 兵不血刃 随波逐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的事迹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杜甫《蜀相》中有“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中有“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因自然形象的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3)《阿房宫赋》中表现秦朝统治者纷奢,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人与鸟的相互映衬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和谐共处。
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
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
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2.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