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的“技”与“道” 赵海菱 ①宰牛本是一项谋生技能,...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的“技”与“道”

赵海菱

①宰牛本是一项谋生技能,但在庖丁手下却升华为精妙绝伦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出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等,其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②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比如同样是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的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的则入“道”……

③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

④美育与美术是不同的。美术,指的是用具体的物质材料塑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美育,则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宗旨不谋而合。在我国文化传统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从总体上来说,其审美旨归都为“和谐”。儒家侧重于(    )关系之和谐,道家侧重于(    )关系之和谐,佛家侧重于(   )关系之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看去,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陆游在《示子遹》中谆谆告诫其子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自言年轻时写诗,只知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诗为六艺之一,肩负着治国安邦之使命,岂可等同于文字游戏?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⑤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⑥“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当今这样一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⑦“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诸葛亮曰:“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⑧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1日,有删改)

1.第①段加点词“境界”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三个短语依次填入第④段的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与自我内心    ②人与自然    ③人与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3.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美育教育工作坚实,是可以促进美术教育的。

B.任何艺术创造都是先“技”后“道”的产物。

C.做人和为文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分主次的。

D.只要投身时代洪流,就能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4.有人认为第⑦段引用了庄子、诸葛亮和杜甫的名言,有堆叠之感。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天机自运、出神入化的状况。(名词性短语,意思接近即可) 2.D 3.A 4.答案示例:(1)有堆叠之感。庄子、诸葛亮和杜甫三个人的名言,都是在说多读多学多积累的作用,即本段中所提到的“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而在这三个人的名言前已经有歌德的名言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了。所以,从论据的典型性来看,只要选择一中一外的论据就可以了,不必连续引用三个中国古代名人的名言了。(2)没有堆叠之感。庄子、诸葛亮和杜甫这三个古人的名言,都是在说多读多学多积累的作用,即本段中所提到的“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选择这三个古人的名言,庄子的名言强调厚积,诸葛亮的名言强调要学,杜甫的名言强调多读,三则名言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积累丰厚和文采,体现了论据的多样性,使得论证更充分,说服力更强。 5.本文首先提出观点“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接着以诗、画等具体艺术种类为例,阐明技与道的差异;然后例举蔡元培和席勒关于美育的名言,指出美育与美术的不同,得出做好美育工作能促进美术教育的论断(或论述了重视美育是超越“技”的层面而抵达“道”的化境的一条切实路径);然后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如何体察与感悟;最后得出结论,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训练,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词语含义,既指词句的表层意思,又指深层内容,尤其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要求解释“境界”的含义。这个词在第一段。第一段用庖丁解牛的例子,说明“技”与“道”的艺术境界不同。由这句“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出天机自运、出神入化”, 可以推出境界的语境意是“天机自运、出神入化”。 2.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文段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所填的内容。语文学习在于积累。字音、字形、成语、典故、学术流派的主要思想都在于平时的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就体现在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上。本题的解答基础就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积累。 本题中,儒家学说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重视人的社会道德,所以是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强调“顺应规律,天人合一”,所以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和谐;佛家重视个人的修为,关注个人的内心,侧重于人与自己内心关系之和谐。 故选D。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主要查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A项,原文第四段,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可见,与“美育教育工作坚实,是可以促进美术教育的”意思相同。 B项,“任何艺术创造都是先‘技’后‘道’的产物”错误,范围扩大。有的文艺创作就达不到“道”的境界,只停留在“技”的层面。而且原文第二段“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与“任何”的表述不符。 C项,“做人和为文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分主次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明确表述“先学做人,后学为文”,而不是“不分主次的”。 D项,“只要投身时代洪流,就能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表述太绝对。要想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条件应该较多。原文第六段表述为“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故选A。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生活、明确观点,既要内引文中观点,又要外联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有条理的作答。题目明确要求“有人认为第⑦段引用了庄子、诸葛亮和杜甫的名言,有堆叠之感。对此你怎么看”作答时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联系文本内容、个人体验,有条理作答。 针对本题,“堆叠”或者“不堆叠”,观点先要明确。其次,论述自己的观点,“堆叠”,要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为什么堆叠;“不堆叠”也要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为什么不堆叠。 示例: (1)有堆叠之感。庄子、诸葛亮和杜甫三个人的名言,都是在说多读多学多积累的作用,即本段中所提到的“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而在这三个人的名言前已经有歌德的名言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了。所以,从论据的典型性来看,只要选择一中一外的论据就可以了,不必连续引用三个中国古代名人的名言了。 (2)没有堆叠之感。庄子、诸葛亮和杜甫这三个古人的名言,都是在说多读多学多积累的作用,即本段中所提到的“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选择这三个古人的名言,庄子的名言强调厚积,诸葛亮的名言强调要学,杜甫的名言强调多读,三则名言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积累丰厚和文采,体现了论据的多样性,使得论证更充分,说服力更强。 5.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文本,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别在那些段落中,并归纳各段的意思,合并同类项,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最后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本文第一段提出论点: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提出问题) 第二段以诗、画等具体艺术种类为例,阐明技与道的差异。(分析问题) 第三、四段,谈重视美育能达到“道”的境界。举蔡元培和席勒关于美育的名言,指出美育与美术的不同,得出做好美育工作能促进美术教育的论断。(分析问题) 第五、六、七段,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如何体察与感悟,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体察与感悟。(分析问题) 第八段得出结论,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训练,更得益于“道”的体悟。(解决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选择。

(1)近年来,美国肆意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给两国经贸关系蒙上了阴影。有媒体评论说,面对疾风骤雨,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近14亿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底气。下列最能体现中国人民面对经贸摩擦的信心和底气的诗句或谚语是_______

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_______

所谓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等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感觉到的现象加以研究,                           ,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          ②抽出事物的本质

③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            ④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海不辞水,____________。            (《______·形势解》)

(2)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白描手法,把男女主人公在离别时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来了!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贺词里面,很多词句言简意丰,很多事件彪炳史册,很多人物堪称楷模,很多道理历久弥新……这里,简单分享其中的一些金句:

①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②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

③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④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

⑤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

2020对于在座诸君意义非凡:2020,我们将迎来我们的“成人”;2020,我们将迎来我们的高考;2020,我们将奔向那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

请以贺词金句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作文之基,并结合其它一到两句金句进行写作。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影视剧本的选文,其中存在知识性错误,请在文中标注出的地方找出任意四处错误,写明序号并改作正确内容。

(陈清岭京师府邸客房内景)

乙丑年正月初七夜,街上清寂,传来梆声两响。陈清岭见到进京备考的好友庆渝年。

陈清岭:①甲丑年一别至今,大半年未见,常忆及贤弟五月②孟夏悬梁刺股、③目不窥园之苦读情状,也甚是想念贤弟。

庆渝年:这几年,兄长您常在信中鼓励,又几次托人带来财物,如无兄长相与,小弟也无法在乡试中考取④解元。小弟始终感念于心。

陈清岭:信中⑤姑妄言之,毋庸感怀于内。当下要务,是贤弟在此处专心苦读,以备三月会试。今⑥户部侍郎为人公允,为我大明朝选拔英才,贤弟学识超拔,科考中定会得他赏识。

庆渝年:愿借兄长吉言。

陈清岭:刚闻梆声,已是⑦黄昏。吃罢这碗宽面,早些安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称加密是指需要对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算法。由于其速度快,对称加密常在需要加密大量数据时使用。它要求在数据传送前,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商定并保存好密钥。每对用户每次使用对称加密算法时,都需要使用其他人不知道的独一密钥。

与对称加密算法不同,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两个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如果用公开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解密。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过程如下:         A要向B发送信息,A和B都要产生一对用于加密和解密的公钥和私钥;

A将自己的私钥保密,公钥告诉B;B将自己的私钥保密,公钥告诉A;

A用B的公钥加密信息并发给B;B收到信息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密A的信息。

1.根据上述内容,以下推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对生意搭档制作一个保险盒来寄送货物,亲自打造两把相同的钥匙分别保管,在寄送前和收到后用这个钥匙打开保险盒。其原理与对称加密算法相同。

B.对称加密需要每对用户使用其他人不知道的独一密钥,用户与不同的人进行数据传递,会导致用户的秘钥数量极多,密钥管理成为负担。

C.在战争中,如果一方在内部信息传递时使用了非对称加密算法,那么,即使敌方截获了其信息和公开秘钥,也不能据此破解其信息内容。

D.在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使用过程中,虽然用户已经将自己的公开密钥广泛告知了公众,但其私有秘钥的知晓者却只能是该用户自己。

2.根据文段内容,概括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优点和缺点各一项,每点不超过6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