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二)

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朱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侥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矧名教之乐,加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之矣!

(节选自赵孟頫《五柳先生传论》)

(三)

窃惟靖节先生高志远识,超越古今,而设施不少概见。其令彭泽也,不过一时牧伯辟举相授,得公田利以自养,如古人不得已为禄者尔,非受天子命而仕也。曾几何时,不肯屈于督邮而去,充此志节,异时肯忍耻于二姓哉!观《述酒》《荆轲》等作,殆欲为汉相孔明之事而无其

(节选自吴澄《湖口县靖节先生祠堂记》)

注:①牧伯:州郡长官。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园将芜不归         为什么         ②恨晨光之微             微弱

扶老以流憩           拄着           ④复驾兮焉求             言语

⑤曷不委心任去留         随心           ⑥乐夫天命复奚           犹疑

⑦如先生之矣           接近           ⑧异时肯忍耻于二姓哉     怎么

A.①⑧ B.②④ C.③⑥ D.⑤⑦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不谏             得公田利以自养

B.眄庭柯怡颜             行义达其道

C.泉涓涓始流             如古人不得已为禄者尔

D.胡为遑遑欲何之         加轩冕

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彩没有心情从山里飘出,鸟飞倦了就知道返回山林。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有时坐着有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C.纡朱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

身份富贵的人,与荷锄耕种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D.而设施不少概见。

但是他施展才能的事情,却很少见到。

4.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意为征召之人。

B.“乃瞻衡宇”中的“衡宇”代指简陋的房屋。

C.“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容膝”指狭小的地方。

D.“将有事于西畴”中的“西畴”指西边的田地。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②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

6.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段(二)中说陶渊明“隐居以求其志”,请联系《归去来兮辞》,说说陶渊明有怎样的“志”。

②文段(三)说陶渊明想做“孔明之事”却“无其资”,请解释“资”的含义,并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样说的依据。

 

1.B 2.B 3.A 4.A 5.(1)羡慕万物按照时节生长,感叹我的一生行将结束。(2)看重道义的人,功名不能够改变他的思想。 6.①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田园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享受自给自足的躬耕之乐;息交绝游,洁身自好;不追求得道成仙不追求荣华富贵。(答对三点即可) ②资:资本(凭借),机遇和条件。文段(三)中说“非受天子命而仕”,意为陶渊明缺少孔明那样的机遇和条件,非遇明君,无人赏识。 【解析】 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②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故“熹”翻译为:明亮的。 ④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故“言”翻译为:语气助词。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及用法,找到不相同的一项。 A项,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项,二者相同,都是目的连词,来。 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才。 D项,句中表停顿,介词“于”。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A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翻译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故“云彩没有心情从山里飘出”错误。 故选A。 4.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A项,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以前路问征夫”,翻译为: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故“征夫”意为行人。 故选A。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①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②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易,更改。 6.①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文段(二)中说陶渊明“隐居以求其志”,请联系《归去来兮辞》,说说陶渊明有怎样的“志”。然后结合《归去来兮辞》具体内容,对陶渊明的“志”进行分析概括。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展现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体现陶渊明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体现陶渊明追求田园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体现陶渊明享受自给自足的躬耕之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②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及其依据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文段(三)说陶渊明想做“孔明之事”却“无其资”,请解释“资”的含义,并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样说的依据。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回到文本中去,结合上下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殆欲为汉相孔明之事而无其资:大概他是想要做汉丞相诸葛亮所做的大事却没有他的资本。故“资”翻译为:资本(凭借),机遇和条件。由文段(三)“靖节先生高志远识,超越古今,而设施不少概见。其令彭泽也,不过一时牧伯……殆欲为汉相孔明之事而无其资”可知,陶渊明有高远的志向,有远见卓识,超越了古今之人,但是他施展才能的事情却很少见到,机遇和条件,不是受皇帝之命而当官,无人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什么是美的心境,丰子恺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走进房间,他看见床底的鞋子一顺一倒,便给掉转过来,他看见墙壁上立幅的绳子拖在前面,便给藏到后面。问他为何,孩子答道: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鞋子一顺一倒,叫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

请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围绕“美的心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

(1)图1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与图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有何不同?

(2)你认为那个家长的教育更好,请说明理由。(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查看答案

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的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

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组:祥林嫂(《祝福》)       琵琶女(《琵琶行》)        鲁侍萍(《雷雨》)

B组:“氓”的妻子(《氓》)    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  窦娥(《窦娥冤》)

如果将贾元春(《红楼梦》)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贾元春归入哪一组?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看,就像盼望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群鸟“哇”地一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面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54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就是有眼无珠,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头。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20岁的演员,扮演一位50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支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有福了。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1.下列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第①段写到“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他没去抓它是因为他要去抓后面出现的一群鱼。

B.作者喜欢用数量词凸显他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文章第②段交代,在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表现他和村庄的深厚感情。

C.文章第③段,作者从这位农民把烟袋别到腰上的姿势看到了他的尊严,作者认为这种尊严只属于他的村庄和土地,他在城市没有感受到尊严。

D.文章第④段说这位农民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是因为今天的邮车上有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他与城市格格不入,但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也欣然接受。

E.全文用第三人称写一个走在田埂上的农民,更有利于作者对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的把握和理解。

2.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农民形象特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