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读《史记》《汉书》
朱自清
①《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山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②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作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大行封禅典礼,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能去。司马迁却跟去。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作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在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③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作了太史令。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别的藏书,便开始作整理的工夫。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太初历完成,才动手著他的书。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武帝听了这个消息,又急又气。朝廷里纷纷说李陵的坏话。武帝问司马迁,李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李陵也做过郎中,和司马迁同过事,司马迁是知道他的。
④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常想牺牲自己,报效国家。这回以少敌众,兵尽路穷,但还杀伤那么些人,功劳其实也不算小。他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机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死后,这部书部分的流传;到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恽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这部书流传时颇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了不少;只有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的有主名,其余都不容易考了。
⑤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是一样。《史记·自序》里记着司马迁和上大夫过壶遂讨论作史的一番话,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丰功伟业,而特别看重《春秋》的著作。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上现成的事实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刺讥为主。像他父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他父子职守所在,正该记载表彰。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缘故。他排斥暴秦,要将汉远承三代。这正和今文家说的《春秋》尊鲁一样,他的书实在是窃比《春秋》的。他虽自称只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述而不作,不敢与《春秋》比,那不过是谦词罢了。
⑥《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1.下列选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书中刻画的烛之武、蹇叔、晋文公等人,形象鲜明。
B.《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邹忌、冯谖都体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风采。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D.《汉书》是编年体断代史,《苏武牧羊》中写汉使苏武受尽迫害,犹凛然不屈。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曾四处游历,足迹遍天下,这不仅增加了他的见闻,也使他胸襟开阔。
B.司马迁知道李陵秉性忠义,心怀舍身报国的志向,于是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
C.《史记》几经流传,多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终成五十二万余字的巨著。
D.司马迁自称“述而不作”,其著作不敢与《春秋》比,作者认为这是他的谦词。
3.文中评价《史记》行文“极其抑扬变化之致”,请结合你读过的《史记》中的相关篇目(如《陈涉世家》《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4.第②段中“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伟大的路”的内涵。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③窥镜,谓其妻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⑤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_______________,庄不得击。(司马迁《鸿门宴》)
⑦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⑧____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⑨___________________,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
⑩汶水、徂徕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姚鼐《登泰山记》)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系作者外放溧水七年后任知县时所作。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老”两句,含风雨滋长万物之意,“老”“肥”皆用作动词,体物细微有致。
B.“午阴”一句,写阳光在午时照射树木的景象,绘出了绿树亭亭如盖的美景。
C.“地卑”两句,写出溧水地势低而近山,衣物潮润湿重,为熏衣而多费炉火。
D.“凭栏久”三句,表明作者在九江边看到黄芦苦竹,不禁想起当年的白居易。
2.“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三句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下列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A.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C.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绝》)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3.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发羁旅愁思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二)
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朱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侥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矧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节选自赵孟頫《五柳先生传论》)
(三)
窃惟靖节先生高志远识,超越古今,而设施不少概见。其令彭泽也,不过一时牧伯①辟举相授,得公田之利以自养,如古人不得已而为禄者尔,非受天子命而仕也。曾几何时,不肯屈于督邮而去,充此志节,异时讵肯忍耻于二姓哉!观《述酒》《荆轲》等作,殆欲为汉相孔明之事而无其资。
(节选自吴澄《湖口县靖节先生祠堂记》)
注:①牧伯:州郡长官。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为什么 ②恨晨光之熹微 微弱
③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④复驾言兮焉求 言语
⑤曷不委心任去留 随心 ⑥乐夫天命复奚疑 犹疑
⑦如先生近之矣 接近 ⑧异时讵肯忍耻于二姓哉 怎么
A.①⑧ B.②④ C.③⑥ D.⑤⑦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 得公田之利以自养
B.眄庭柯以怡颜 行义以达其道
C.泉涓涓而始流 如古人不得已而为禄者尔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加乎轩冕
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彩没有心情从山里飘出,鸟飞倦了就知道返回山林。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有时坐着有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C.纡朱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
身份富贵的人,与荷锄耕种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D.而设施不少概见。
但是他施展才能的事情,却很少见到。
4.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意为征召之人。
B.“乃瞻衡宇”中的“衡宇”代指简陋的房屋。
C.“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容膝”指狭小的地方。
D.“将有事于西畴”中的“西畴”指西边的田地。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②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
6.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段(二)中说陶渊明“隐居以求其志”,请联系《归去来兮辞》,说说陶渊明有怎样的“志”。
②文段(三)说陶渊明想做“孔明之事”却“无其资”,请解释“资”的含义,并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样说的依据。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什么是美的心境,丰子恺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走进房间,他看见床底的鞋子一顺一倒,便给掉转过来,他看见墙壁上立幅的绳子拖在前面,便给藏到后面。问他为何,孩子答道: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鞋子一顺一倒,叫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
请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围绕“美的心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
(1)图1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与图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话有何不同?
(2)你认为那个家长的教育更好,请说明理由。(不超过60字)